编者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013年,中国之声启动了大型采访记录活动《十年,这里》,10位记者每年对10个中国基层地点和个体进行持续追踪和样本观察,记录时代、社会、国家的进步,展示微观个体递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央广网百色1月5日消息(记者刘飞刁莹)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项项政策措施的落地、一个个公益项目的推动、孩子们自身一步步扎实的努力,让广西百色田东县的布兵小学一年一个样。
2018年暑假,几位清华附小和史家小学通州分校的教师跟随支教团来到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布兵小学。心理课、古文赏析、绘本导读,几节课下来,课上的各种问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这对布兵小学的学生来说,算是个“非典型”课堂。清华附小的李红延老师说,不是为了赶着多教几篇课文,而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享受读书的快乐。
她说:“我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的就是爱读书,能够去努力,不要自卑,人和人其实在很多时候都是平等的。我们精神上其实都是平等的,你可以有同样的快乐,你可以有同样的体会,你可以通过读书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与逍遥。”
祥周镇中心校的黄坤欣校长特意通知了其他学校的教师也来听课,老师们坐在教室后面临时搬来的塑料椅子上,记着笔记。
黄校长说:“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肯定也不一样。我们也把镇上的老师都派来听课,这个机会也挺难得的。我们老师平时每年最多有一次机会去南宁听名师讲课,但是花费很多,而且平时要上课,(老师)去听课的话,学校都没人在。(一线老师)有机会来了,不是很好吗。效果也比出去听课好得多。”
是捐赠、交流、课堂资源信息化共享,还是教师培训?对于公益教育项目的实施方式,组织参与了这次支教团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王丹表示,希望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从最初的架设卫星传送课程,到现在更多的精力放到‘扶贫要先扶志’,更要‘扶智’。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其实更多的还是在人的身上,所以现在很多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会放在对当地老师的培训,不管是远程的课程培训还是师资到当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为传统的支教来了一次也就走了,不会持续。我们更希望能让当地的这些老师们得到成长,然后通过老师们能传递到当地孩子们的身上。包括我们也在支持各个地方对乡村干部的培训,这个会有很多政策的影响,包括对视野的判断等等。”
外部的帮扶,再加上各项推进教育均等化和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措施在当地落地,布兵小学从校园硬件设施到教学水平都发生着变化。
6年前,这里超过四成的学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近几年,这一比例有小幅度的下降;6年间,配备电脑、摄像头的智能教室投入使用,在教学之余还成为了留守、寄宿学生和亲人视频的“亲情屋”。
布兵小学校长农益国说,学校还加强了和学生父母以及所属村的联动:“在学校我们教不让随意扔垃圾,各村支书反映学生在这方面改变还不够大,我们学校就还要尽量做卫生意识的教育。还有一点就是学校周边的安全,比如之前在我们学校校门口周边有摆小摊点的,学校制止不了,通过村部沟通,后来就没有了。”
6年间,乡村学校少年宫里飘出了琴声和画笔摩擦纸张的声音,学校里也新来了音乐、体育和美术特岗教师,县里提出“希望每个学生能学会一门乐器或擅长一项体育运动”;6年间,学校土跑道退休,在新修建的运动场上,更多学生享受到了足球进校园的乐趣,更有学生从这里的跑道出发,跑进了更专业的赛场。
秋警从布兵小学毕业,现在已经是高中生,她参加田径比赛得来的奖状太多,一张一张贴不下,夹成一摞,挂在墙上。坚持锻炼,不仅让她有了田径特长,性格也开朗了。暑假里,她还在坚持训练,准备比赛。
秋警告诉记者:“本来以前比较害羞,还有自卑,然后去比赛比多了,队友也变多了,我觉得各方面都提升了,蛮好的。如果没有田径的话,我可能是一个很胆小、没有那么活泼开朗的女孩了。我也不追星,我更喜欢苏炳添,虽然人长得不怎么高,但是跑得超快,特别是前面30米。看我高中考大学之后,还有没有潜力发挥出来,如果可以,我也希望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
过去6年,秋警的父亲都离家务工,现在,母亲也一同外出打工了。
乡村小学的留守学生或寄宿学生,如今有更多的机会和父母保持通讯联系,哪怕只是隔着屏幕见面。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布兵小学毕业生小丹如今坐高铁,从田东县到父母打工的广东佛山的路程缩短到5个多小时,从家乡给父母带去的黄皮果,都还能保持新鲜。
小丹父亲说:“上次跟她妈回去,她说不要走那么快,后来她送我到高铁站,眼泪都流出来。我也很难受啊。有时候她生病了我们都不在身边,亏欠她太多了。”
6年时光,小女孩告别童年,如今个头似乎比父亲还高一点,考取了广西其他城市一所学校的护理专业。六年前,父亲曾经答应过带她去深圳大梅沙,可到底一次也没有去。
小丹说:“他们太忙了,每天都是去上班,不过也没关系,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我自己会去的。”
假期实习打工补贴家用、到外地读书、认识新的朋友……当初在乡村小学的他们,每次临近寒假就念叨着希望父母早点回家,几年时光,这些孩子们也踏入了更广阔的天地。陶涛本来打算高中能走出田东县,去百色市里上学,没想到,2018年,自己到了自治区首府南宁。
说起学校的生活,陶涛还颇有些感慨:“学校的一个特点特别吸引我,就是外国留学生挺多的,能和不同国家的人交流。南宁,也就是在学校附近、市中心这种地方转一转,毕竟太大了。田东县就像一条小河流,南宁就像一片大海。南宁大是大,就是交通不方便,容易堵车。”
从布兵小学走出去的孩子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愿望,见过了外面的世界,又会生发出新的目标,布兵小学却始终站在原地,守望着乡村教育,在变与不变之间,布兵小学也在不断发展,努力找到差距,克服短板。
农益国校长说:“现在我们学校老师的年龄结构可能又偏大一点,平均年龄是47.3岁,教学方面比不上县城里面的,他们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思想、理念要先进一点。教学设备我们都有了现代化的手段,很多老的老师使用就只懂得开机、关机、投影而已,虽然在使用上也做了很多培训。但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还是比较少,老的老师课件相对也少一点。”
2018年的秋季学期,布兵小学又迎来了2个班,62名新生,其中有10名是留守学生。新生人数比学校预估的少了十几人。校长说,不少人随父母去了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