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月9日电 题:学者葛剑雄:愿终身为历史地理学科奉献
中新社记者 许婧
从一名中学教师到大学教师;从拥有高中学历到博士学位;从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到现在以科研为主,著名学者葛剑雄感叹:“这40年的变化和成果,超出了我原来的梦想”。
资料图:葛剑雄接受媒体采访。 中新社发 骆云飞摄葛剑雄是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现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改革开放后,中国重新招考研究生,葛剑雄以高中毕业的身份考入复旦大学,师从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先生,并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两位文科博士之一。
毕业即留校的葛剑雄在复旦大学就职期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担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期间,他大胆创新,为推动历史地理学科发展、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作出很大贡献。
葛剑雄认为,改革开放为他提供了以前不敢梦想的机遇。1985年,40岁的葛剑雄第一次走出国门,到美国哈佛大学访学。迄今,他已经去过五大洲60多个国家,参加过中国第17次南极长城考察队,在南极长城站待了两个多月,也曾经有机会到北极点。
在葛剑雄看来,改革开放也给了他很多学术以外的机会。辞掉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职务时,他接受校方安排,担任图书馆馆长。对此,他说只有一条需要强调:既然是服务,就在服务上下功夫。担任馆长后的第三年开始,复旦大学进行公共服务系统测评,图书馆每次都是第一名。
作为学者的同时,葛剑雄长期在政协供职,曾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府参事多年,在参政议政领域贡献突出。
葛剑雄表示,在中国当政协委员,最重要的是自觉接受中共的领导,首先一切要依法办事,第一是宪法。此外,政协是一个政治性的机构,应该有政治道德,具体讲就是要遵守政协的章程。
下一步还需要做什么呢?还需要终身为这个学科奉献。年过七旬的葛剑雄自问自答。他说有了改革开放这么好的条件,自己对做研究这一点还是很坚持,“虽说对事业的态度还没有达到一种信仰的程度,但是奉献的程度,我自认为还是达到了”。
按照葛剑雄的设想,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还未达到真正目标――在世界领先。在中国历史地理2000年的年会上,葛剑雄做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报告。他提出了一个观点:研究中国的历史地理取得最高成果,还不算,很难说已经具备国际性,如果用这理论和方法研究外国的历史地理,也能取得一流成果,才敢说达到国际先进。
葛剑雄提出,到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才敢说已经达到了真正的“世界先进”。他坦言,“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达到国际先进了,但这还只是一个方面,还不是学科的全部。因此,所有研究人员需要努力的不仅是要摸清楚这条路,他认为现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从物质条件上讲,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标准。
对过往的成就,葛剑雄总结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个人的天赋、际遇和机会、个人努力。
“我很幸运拥有改革开放这一机遇,也就是说具备了第二个条件,改革开放这40年间,我没有辜负这个时代,尽了一点努力”,葛剑雄表示,将继续招研究生,继续做科研项目,还不时会在内部对政府提一点建议;将来精力不够了,退休了,就自己做事,重要的是精神上怎么延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