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013年,中国之声启动了大型采访记录活动《十年,这里》,10位记者每年对10个中国基层地点和个体进行持续追踪和样本观察,记录时代、社会、国家的进步,展示微观个体递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央广网合肥1月10日消息(记者肖源 王利)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刚刚过去的2018年,对于大型公立医院来说,迎来了一个制度性的变革。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安医大一附院)更好地服务老百姓提供了制度指引。而在医院内部,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个突出的表现则是,标志一家医院综合实力的器官移植手术,得到安全、高质量的发展。让综合性大医院能集中更多精力解决疑难杂症,而不是头疼脑热,这正是符合医改方向的发展。新的发展思路如何更好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
28岁的张先生是安徽人,五年前,被确诊为肾脏衰竭。此后辗转多地求医。他说:“转到北京的一家医院,到了医院后,一个礼拜花了20多万元。最后实在保不住了,就透析,我每年透析要花10万元左右,还不算吃药这些东西。”
记者肖源在安医大一附院高新院区采访急救演练(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 摄)
透析没有取得好的效果,病情还在发展。张先生说,由于出省治疗,按照医保政策,只能报销一半左右。而如果他留在安徽省内医院治疗,报销比例可以达到79%。这样的重病对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经济能力,都是一场大考验。多方权衡之后,他和家人选择回安徽,继续治疗,在安医大一附院排队等候肾移植。他告诉记者:“2018年的12月3日下午,廖主任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有一个肾源,能来做一下,我当天晚上就赶回来了。”
第二天,张先生的肾移植手术圆满成功。幸福来得太突然,张先生甚至有点措手不及,他说:“我已经适应了透析的生活。突然一下好了,一直在想我未来该怎么生活,出院之后怎样和过去来一场告别。因为我大学没毕业,还想完成我的学业,所以现在正在考虑这个问题。”
这是一种正常人很难理解的情绪。张先生说,在安医大一附院就医期间,他不但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更得到了医护人员很多的人文关怀。他介绍:“管理上面给护士长提意见,护士长马上就会处理。如果有什么不舒服,跟大夫说,大夫不论再晚他都会出现在你面前,就这一点对我是很大的安慰。我在隔离室住了将近20天,我妈就是送饭的时候进来,其他时间全靠护士来照顾我。刚做完手术前两天不能下床、不能动,吃喝拉撒全在床上。你想一下陌生人谁能给你拿便盆?他们照顾的无微不至。”
记者肖源采访安医大一附院院长梁朝朝(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 摄)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像张先生这样的肾移植手术,安医大一附院做了150多例。肾移植病区主任廖贵益说,这是三五年前根本不敢想的事情:“2012年之前也没有三级诊疗制度,大家大病小病往省里跑,认为去省里放心一些。现在实行三级诊疗,很多病他们在下面基层医院都看了,到我们这里来的大部分是疑难杂症的病人。工作效率提升了,专科的治疗水平提高了,反过来肯定病人是受益的。”
在安医大一附院院长梁朝朝看来,器官移植手术,是对一家医院综合实力的最大考验。梁朝朝表示:“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从表面上看,肝脏也好,肾脏也好,把血管、胆管管接一下,但是这个器官是别人的器官,整个器官在受体里面要被接受,移植前、手术中、手术后的处理更复杂,所以一个器官移植的水平应该是医院整体综合实力的体现。”
这种综合实力的一个表征就是,把器官从供体上取下来之后,如何在最快最短的时间里,移植到器官受体上。空中救援通道,是安医大一附院能承担如此大量器官移植手术的一个重要助力。梁朝朝说:“因为器官拿下来,它就处于一个缺血状态,要不处理它很快就坏死了。我们现在有航空救援、有直升机,用直升机运送器官,能非常明显地提高手术效果。”
安医大一附院高新院区直升机救援演练(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 摄)
安医大一附院高新院区副院长张泓说,作为急救地面通道的重要补充,过去这一年,空中救援通道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急救水平:“这一年多,无论是卫生应急紧急救援、日常的急救,还是危重病人的转运、器官移植的器官转运,在整个安徽省一共执行了15次任务。这15次任务里面有12次是由我们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担。”
医院各项事业热火朝天,刚刚过去的全国医院综合水平评测,安医大一附院参评的25个学科当中,有23个进入全国前一百名。但院长梁朝朝并不满意。他说,在院党委的领导下,这几年来医院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他明显能感觉到,他们与北上广等地同级医院的差距,还在拉大:“我们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效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大家都在发展,但是他们发展得更快,你用人家原来开60迈的,现在开到100迈,但是人家已经改成高铁了。”
安医大一附院党委书记金宗祥(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 摄)
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问题。院党委书记金宗祥认为,能不能吸引人才、能不能留得住人才,这不是仅凭一家医院,甚至一个城市就能完全解决好的。他说:“要引进一些高精尖的人才确实蛮难的,这应该说是医院比较困惑的一个事情,其他问题我觉得都能想办法解决。假如要引进一个相对层次高的人才,比如给他200万元安家费,给他400万元的科研启动金,也许人家沿海城市可能给的比这个更多。或者他要的不多,哪怕其它城市给少一点点,他觉得那个城市不一样,你肯定比不过它。”
最近,医院制定了一个“登峰计划”,在学科建设领域“高峰更多、高原更高”。简单点说,就是让医院的强势学科变得更强,用一流的学科平台吸引优秀的医学人才,提升安徽医学的综合实力,为健康中国、健康安徽服务。对安医大一附院来说,医院发展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