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南昌讯(孙浩 记者朱海)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经营核心的“三新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军”。为了更好地服务“三新企业”发展,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着力突破对“三新企业”发展的限制和障碍,最大程度鼓励创新,助推“三新企业”发展。
运用颜色警示实现联合奖惩。根据“三新企业”监管状态不同,分别用绿、黄、橙、红4种颜色对企业进行标注,进行信用警示,有效提高了市场监管效能。截至今年10月,江西省共有“三新企业”7.9万户,其中标记为正常的企业6.84万户,占比86.6%;黄色警示企业8300户,占比10.5%;橙色警示企业653户,占比0.9%;红色警示企业1507户,占比2%。
理清“互联网+监管”清单。全面梳理市场监管领域法律法规,对“互联网+监管”事项清单及时予以修订,截至11月中旬,共梳理监管事项清单152项,制定检查实施清单123项,反馈风险警示信息40条,发布监管信息42条,其中监管动态26条,监管曝光台16条,并已全部在江西省“互联网+监管”网站公开,为审慎监管提供依据。
降低双随机抽查比例。按照市场监管总局有关工作要求,将今年全省“双随机、一公开”企业抽查比例由5%调整为3%,个体工商户抽查比例由3%调整为1%,VR 产业、现代家具产业链等行业“三新企业”抽查比例降低至0.1%,在监管环节有效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力支持“三新企业”复工复产。
实现信用风险分类式监管。不干扰正常“三新企业”经营,重点加强对警示类“三新企业”的双随机抽查,2018年至今随机抽查企业中警示类“三新企业”共3373户,只占“三新企业“总数的4.2%,警示企业中黄色警示类企业2651户,占78.6%,橙色警示类企业271户,占8%,红色警示类企业451户,占13.4%。其中今年随机抽查企业中警示类“三新企业”共79户,只占“三新企业”总数的0.1%。
强化事前预防规范和教育引导。制定《关于在注册登记环节和经营异常名录移出环节进行法律知识宣传的实施意见》,建立了题库和测试卷,抓住“三新企业”注册登记环节和经营异常名录移出环节等关键节点,宣传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宣传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和经营异常名录知识,使企业充分了解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内容,了解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后的信用约束机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需承担的行政责任与相关限制。
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关爱机制。在对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扰乱社会管理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从严处理的同时,鼓励失信情节较轻的“三新企业”通过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社会影响等方式修复信用。
截至今年11月中旬,江西省共通过电话、邮箱、微信群等手段为“三新企业”开展远程信用修复指导900余次,办理经营异常名录移出756件,信用修复66件,发布列严提示公告1500余次,有效避免600余户“三新企业”被列入“黑名单”。下一步,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将积极探索构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指标体系和风险监测预警模型,实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监管措施有机结合,并充分挖掘企业信用信息,综合分析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实时监测预警,做到对风险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实现审慎监管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助推“三新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