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儿童最喜欢的娱乐活动”……网络信息多样、开放、共享,而一味迎合受众的阅读偏好,计算方法简单,定向推送粗暴,让读者尤其是鉴别力、自控力不强的青少年越“好”越“偏”。原本能够提供多样化精神食粮的手机App,却让人有一种“我才夹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惊喜与尴尬,在不知不觉中受困于“信息茧房”。
算法推荐的弊端正招致越来越多的反感和质疑。最近,连百度掌门人李彦宏也直言,算法太取悦用户,会把人搞得非常分裂,容易让人走极端,这样不好。投喂式的信息流造就了产品黏性,也考验着网络媒体的价值观,算法更应该去主动了解用户的高级目标,而不是追随用户本能的喜好。
算法的致命逻辑缺陷,即“流量为王”“逐利为上”,缺乏价值观,片面满足人们低俗、猎奇、偏激、色情等心理,自动屏蔽了理性、客观、责任、善良等有价值的美好事物。算法技术几乎完美地利用了人性中的固有缺陷,商家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给用户织就了难以突破的“信息茧房”。
在“机不离手”的信息时代,成年人尚且难以抵御算法诱惑,更别说青少年。现实中,不少孩子沉迷手机无法自拔,短视频看得停不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拜算法所赐,是算法“算计”了孩子。“把用户当成猪,别管喂什么,养肥就行”,话糙理不糙。在“信息茧房”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能不令人担忧。
技术本身可能是无辜的,但开发和使用技术的人不能装无辜。网络媒体和网络平台要想走得更远更稳,必须走出畸形的“唯流量”误区,给产品植入正确的“价值芯片”。特别是面对好奇心强、控制力差的孩子,商家更要肩负起社会责任,真正尊重用户利益、捍卫公共利益,堂堂正正、干干净净地赚钱。
给互联网内容生产加上价值标签,无非两种途径,即技术和人力。优化调整推送算法,加强价值引导,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严格把关,加强“人机结合”,建立健全全流程人工干预机制,也不难做到。说到底,关键还是网络媒体和网络平台要抛弃畸形的“唯流量”思维。这显然不能靠商家自觉,监管部门应创新监管模式,倒逼商家上心走心。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茧房”的最大元凶是用户自己,解决孩子沉迷手机的根治之策,是部门、学校、家长、平台等各方形成合力,切实提升青少年媒介和网络素养,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辨别、判断能力,让孩子走出小自我,走向更广阔天地。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首先要做好榜样。现实中,但凡孩子沉迷手机,多半是父母没有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