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以下简称“C-IASI”)发布五款车型测评结果。数据围绕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车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车辆辅助安全等方面展开。对比其2019年测试结果,2020年已测试车型在安全设计与安全技术等事关汽车使用安全性、经济性方面,均有明显改进与提升。
这也正是这一评价体系核心价值所在。
与其他碰撞测试指标体系不同,C-IASI在重视车辆安全性能的同时,对于车辆维修保养经济性及汽车保险风险核保给予了更多重视。其目的在于,从汽车技术和保险风险视角,对一辆车给出更加全面的安全性评价,向广大消费者和相关机构,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
当前,我国汽车保有量约为2.9亿辆左右,汽车保险年度保额超过8000亿元。保额高企,出险费用居高不下。基于多种因素,日常交通事故中,剐剐蹭蹭等低速碰撞屡见不鲜,但小碰事故往往引发大修结果,维保费用相应提高。维保费用高,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为关键的是,对于每一个投保人而言,早晚也会“摊上”出保费用上升这个成本。因此,加强对低速碰撞的重视程度,让相应的保险维修成本变小再变小,于市场、于消费者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C-IASI保险安全指数参考了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 (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IIHS测评体系。该测试结果直接与车辆保险费率挂钩。与更侧重于研究整车安全性的新车碰撞规程NCAP对比,其研究视角与着眼点自有特色。
比如C-IASI25%小重叠率碰撞。小重叠率的碰撞到底在实际交通事故中会不会出现?当然会出现,只是一个概率高低的问题。
再比如,车外行人安全与车辆辅助安全的表现都较好,良好及以上的占比达到了100%。而在这一项里,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在低速碰撞中,气囊起爆率为14%,较2019年的26%有明显下降。
众所周知,气囊爆出之后的更换维修成本很高,而合理降低起爆率,保护驾乘人员人车安全同时,也必将帮助消费者降低用车成本。从技术角度看,气囊爆与不爆,与行驶速度与环境关系密切。但低速环境下,气囊一碰就爆,看似尽到了“保护”功能,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保护效果,此时的气囊起爆就没有意义。而后期的维修更换,却会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影响。虽然表面看损坏的气囊是由保险公司赔的,但是最终这笔费用还是会转移到保险消费者头上去,还是由消费者来承担。因而,在必要前提下尽到保护,在非必要前提下减少消费者支出,通过测评研究,寻求到气囊以及其他测评项目的合理保护值,恰恰是更好地保护了消费者。
实际上,近年来消费者对于保险费率标准以及车损认定与赔付多有微词。就上述问题,如何实现改善与提升?
自2016年起,C-IASI就车险事故中的车损、人伤等问题,针对52款市场主流车型开展了内创性、维修经济性、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与车辆辅助性四个方面的测试评价。同时,基于中国实际道路交通事故及车型、保险需求、承保理赔等开展了体系技术路线图和前瞻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尤其是在车险行业的定价和核保系数方面,为保险公司提供车型风险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持。
日渐壮大的汽车市场规模,需要更加细致有效的市场服务体系,才能最终推动我国汽车消费走向成熟。车辆保险行业是相关服务体系当中重要方面,而C-IASI测评研究,无疑为车辆安全与维保经济性之间,打造了一个全新支点。(中国消费者报 施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