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生活消费

让智能汽车“读”懂交通规则

时间:2020-12-08 13:55:00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刘文新)“当前搭载的智能网联新型车渗透率约为45%,预计到2025年达到60%的市场规模。”12月3—4日,第五届i-VISTA智能网联汽车国际研讨会在山城重庆举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付炳锋在会上表示,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将不断增长,到2025年接近2000万辆的能力和市场规模。到那时,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将基本建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规模化生产,实现高级别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整个智能网联行业前景将非常广阔。

第五届i-VISTA智能网联汽车国际研讨会现场。 资料图片

智能化、网联化,正日益刷新汽车产业的生态,同时改变人们的出行体验。

第五届i-VISTA智能网联汽车国际研讨会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单位指导,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在会上,来自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5G融合·智联新生态”主题,展开了技术分享和观点交流。

建立预期功能安全的中国方案

“安全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核心和底线,功能安全、信息安全、预期功能安全已成为智能驾驶快速发展的三大障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从技术层面分析指出,预期功能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与商业化的最大难题。

预期功能安全是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一辆汽车在所有功能都没有失效的情况下,依然发生的驾驶安全问题,都归类于预期功能安全。李骏举例说,一辆智能汽车在十字路口撞上前面的卡车,其原因是该智能汽车没有识别出前面的物体是一辆卡车,而把它当成了一朵白云。

他指出,预期功能安全和交通环境密切相关,而我国人口密度大、城市布局不合理、交通混流等情况,导致预期功能安全面临的挑战更大。

据《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了解,我国在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国际预期功能安全标准制定的同时,也在结合中国情况,积极推进相关标准的制定。

今年5月,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成立了预期功能安全工作组,未来将促进构建预期功能安全测试评价体系,推动预期功能安全技术研究与创新,组织并推进我国测试验证体系和能力建设,形成预期功能安全相关的大数据库、场景库及标准等。也就是说,要建立一套更加符合我国道路的汽车功能安全标准的“中国方案”。

在政策法规与技术之间寻找结合点

自动驾驶测试及示范应用不断升级发展,对交通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日趋强烈的需求。“要把所有的交通法规数字化,让智能汽车中的机器人理解它,读懂它”,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长君在《自动驾驶交通安全管理的法规研究及应用》的主题演讲中总结道。以超车为例,先要让机器人理解它,理解后又要把它变成公式,并向汽车“大脑”发出指令。一个简单的超车,多少距离的时候是一次安全的超车,什么时候打灯,什么时候变道,什么时候回到原来的车道,所有这些都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去解决,每一步都要有定量的考核指标。

王长君提到,当前如何在政策法规和技术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如何更好地促进两者之间相互的支撑融合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目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将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下道路通行规则数字化,这是非常庞大的一项工作;第二件是对道路安全法规融合性的研究,研究自动驾驶如何更好地适应现有的从车到人到管理,到基础设施的遵守;第三件是自动驾驶汽车对交通通行规则和不同场景的理解和应对能力,这也是现阶段整个行业相对缺乏的。

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缺口超百万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全球发展热点,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长达十数年。然而,来自人才研究机构的统计表明,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缺口超过百万,高校的常规培养模式,远远跟不上产业对复合型多层次人才的要求。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此前已发起人才培养计划,深化产学研合作,紧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联系,推进院校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技术发展。

本次会议现场,相关领导向本次计划合作的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南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十所高校授牌。

“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离不开各级政府、产业界和高校的紧密合作与支持”,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计划以创新课程、i-VISTA赛事、专业认证为核心,构建全流程人才培养框架,为高校学子量身定制智能驾驶算法开发和仿真评测课程体系,并且提供自动驾驶软硬件车辆平台和实训基地、科创中心等,为师生进行理论设计和验证工具。通过i-VISTA自动驾驶挑战赛和专业认证的学生,将得到相关企业的直接认可。

  • 上一篇:构建安全生态 提升车联网“免疫力”
  • 下一篇:观察|C-IASI告诉你 在乎安全 还在意车辆使用维修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