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聂国春)近日,彭先生收到银行通知,他2018年购买的一款理财产品要提前终止。“当时买的是5年期产品,年化收益率有6%,才两年多一点儿就强制结束了。现在去哪儿能买到这样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彭先生说。《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不少消费者遭遇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明明产品没有到期,为何银行要提前终止?银行单方面“解约”合理吗?又该如何应对?
高收益产品频被“退出”
彭先生购买的产品是2018-8期“安享长盈”工银财富客户专属理财产品,2018年3月发行,原到期时间为2023年3月8日。但工行近期发布了提前终止公告,产品期限由1829天变为877天。
记者在工行网站还看到,该行发行的2018-15期“安享长盈”工银财富客户专属理财产品(1158天产品)也被提前终止,到期日变更为2020年7月29日。
公开资料显示,上述两款产品针对财富客户发售,风险等级均为PR3级,2018年发行,年化收益率分别为6.1%和5.5%。
记者了解到,彭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发布提前终止公告的银行也不止工行一家。普益标准10月25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18年初至2020年10月22日,银行理财市场共有1618款产品提前终止运作。其中,有1523款是在理财新规发布之后终止的,占比高达94.13%。今年以来提前终止运作的产品有785款,占比为48.52%。
落实新规要求是主因
2018年4月,央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其中明确要求,银行理财要打破刚性兑付,破除多层嵌套,禁止资金池模式,实现净值化转型,保本型等违规理财产品必须退出。
在普益标准研究员于康看来,资管新规、理财新规打破刚兑的要求,是商业银行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运作的主要原因。“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发布以后,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实施净值化管理运作,随着转型过渡期的临近,银行加快了对传统不合规老产品的清退。”于康说。
这也可以从银行的公告中得到印证。工行方面表示,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该行推动落实理财业务经营整改。对部分不符合新规要求且难以整改的产品予以提前终止,也是这项工作的一部分。交行和北京农商行也在相关公告中称,提前终止是为了满足资管新规及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要求。
不过,后浪财经创始人蔡凯龙认为,虽然提前终止是为了落实上述规定,但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银行在打着资管新规的旗号变相降低成本。
据记者了解,一般银行理财超过预期收益率的部分,才是银行的利润空间。也就是说,如果给到购买人的收益率是5%以上,那么银行的实际收益要超过5%才不会亏损。然而,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步下跌,已经连跌45个月,当前平均年化收益率已降至3.75%左右。
于康也认为,正是出于资金成本控制考虑,部分银行适时采取了终止高收益产品的运作方案。
专家表示,在资管新规压力和资金成本压力之下,银行理财提前终止合约在短期内将成为常态。
单方毁约该如何应对
高收益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彭先生非常生气,不过也很无奈,因为工行早在产品说明书中就约定了可以毁约。
记者看到,该产品说明书明确表示:“为保护客户利益,工商银行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提前终止本产品。除本说明书第七条约定的可提前赎回的情形外,客户不得提前终止本产品。”
而另一家银行的某款理财产品说明书更是明确规定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如出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银行有权根据其自身的合理判断提前终止本理财产品。其中列举的情形包括:国家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并影响到本理财产品的正常运作;市场收益大幅波动、投资标的发生风险或因其他原因,并有可能或实质性影响到产品所能实现的投资收益;本产品所投资的资产提前终止,及其他银行认为应当提前终止理财产品的情形。
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认为,根据产品说明书,银行有权提前终止。目前来看,虽然资管新规过渡期延后到2021年底,但是很多之前的理财产品并没有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去做,提前终止能避免在新规开始施行后出现风险,因此提前落袋为安也是一件好事儿。
不过,于康表示,过渡期延长后,商业银行首先应对存续老产品进行整改规范,没必要提前终止产品运作损害自身声誉。对于过渡期内确实无法完成整改的,商业银行应与投资者进行充分沟通、协商解决。另外,也可协助客户选购替代产品以承接到期资金,尽可能避免客户损失。
于康同时提醒投资者,应该及时了解所持有老产品提前终止运作的触发条件,对于管理人不合规整改的,可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认为,短期来看,提前终止,不论是对客户还是对银行都有不利影响。对投资者来说,赎回的资金如果再去买新产品,现在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要远低于之前的收益率,实际收益会明显缩水;对银行来说,除了要短期内偿付大量本金,自身的形象也会受到一定损害,甚至面临部分客户的永久性流失。但是从长远来看,产品“强退”背后的理财净值转型会给中国资管市场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在明明研究团队看来,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银行理财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此,投资者也要改变以往的“储户思维”,提高风险意识,根据自身的风险接受程度,选择相匹配的投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