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生活消费

2019信息通信搅动一池春水

时间:2020-01-07 11:26:00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武晓莉)5G牌照发放、人工智能兴起、携号转网实施、不限量套餐取消、信息扶贫、网络信息安全堪忧、共享经济遭遇难题、骚扰电话扰民、APP治理……2019年,信息通信产业发生了很多大事,而几乎每一件事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全民5G时代潜能无限

2020年的春节就要到了,大家还记得2019年的春节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吗?是5G亮相春晚。5G创新圆满地完成了春晚直播任务,三家运营商高质量地支撑了2019年央视春晚主会场与三个分会场的网络保障,在深圳分会场实现利用5G技术开展4K超高清的视频直播。

用5G网络实现4K超高清直播,在春晚举办37年以来可是头一次,这也是覆盖人数最多的一次5G应用展示。在这个面向全球亿万观众的大舞台上,5G应用无疑进行了一场令人惊艳的试商用预演。

春晚这出科技大戏点燃了人们对5G极大的热情。而接下来的5G应用则令人们眼花缭乱。全球首个5G火车站网络在上海虹桥启动;中国首个5G智慧高速公路项目落地湖北;山东联通携华为实现全国首次省级两会5G+VR直播;国内首个5G地铁站在成都开通;首个5G自动驾驶示范区落户北京……从2019年“两会”期间的网络技术支撑到两会代表委员议案提案,5G火爆到上了热搜。“两会”刚刚闭幕,5G应用试水的消息就此起彼伏。人们惊奇地发现,5G不仅是一个高频词汇,而且其落地的进程也正在加快。5G,正在呼啸而来。

2018年12月,三大运营商获得全国范围5G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201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年中将进行5G商业推广,一些地区发放了5G临时牌照,使大规模的组网在部分城市和热点地区率先实现,同时加快推进终端的产业化进程和网络建设;4月,三家运营商争相开始5G友好用户招募,终端厂商也纷纷推出支持5G的终端。多地都向友好用户开放了5G体验厅;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自此,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5G牌照发放可能是2019年信息通信行业最主要的一件事了。 在万物互联时代,信息通信无疑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5G的到来更加深了信息通信行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三大运营商公布5G套餐,标志着5G正式走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尽管对于普通用户来说,5G带来的变化表面上看并没有前4G那么直接,但被视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升级转型的加速器、数字社会建设新基石的5G,必将在助力经济实现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同时,通过赋能千行百业,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而这一点也远远超胜于前4G主要表现的基于网速和带宽带来的变化。

5G应用可以分为三大块:现有4G体验的提升;自动驾驶、VR/AR等应用;物联网。由于5G高带宽低时延等技术特性,其应用肯定会比4G应用更为丰富,目前,5G+4K或5G+8K的高清视频应用正在爆发。在消费端,以运营商为主导的乘数效应,将从如下方面实现:丰富业务权益,聚焦4K直播、在线音乐、VR/AR、旅游出行、电子商务等领域,通过AI交互、家庭云等智能应用,打造智慧安防、家中看护、环境监测等一体化解决方案。

三大运营商纷纷加快5G建设。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全国已经开通5G基站11.3万个。同时,5G正在赋能千行百业。运营商广泛联合垂直行业开展丰富的5G应用探索。中国移动联合14个垂直行业,共同打造100个示范应用场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港口码头、无人机、矿山等领域探索5G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的基本通信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现在正向更高水平、更丰富多彩的信息消费升级。5G等信息技术将深刻改变办公、居家、出行等工作生活方式。5G时代,用户对流量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放大,服务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的美好数字生活的愿景被激发出来,全民5G时代即将来临。

人工智能就在你身边

2019年春节,“宫里过大年”最为人们津津乐道。这是故宫以虚拟技术、视频和内容营销等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推出的创新旅游项目。VR和AR等信息技术、创造鲜活的互动体验可以调动多感官沉浸式体验。新技术超越了文字、图片、视频等传统信息形式,丰富了空间维度信息,突破了时空局限,使游客不仅能看到景区的各个细节,还能看到不便于对外开放的旅游资源。旅游部门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景点讲解和多方位展示,游客可以得到虚实结合的特别感受。

随着5G概念深入人心,AI(人工智能)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似乎什么都能和AI扯上关系。有关数据表明,随着相关政策持续落地、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以及产业融合逐步形成,我国人工智的发展成绩令人惊叹。最重要的是,普通用户其实已经置身AI的包围中,很多人已经开始受益于AI技术了。

智能手机就是AI技术的一个重要载体。只要是智能手机,就离不开AI。2019年是智能手机人机交互应用最多的一年:手机语音助手、实时语音翻译、手机定位、手机导航、美颜相机、指纹解锁、人脸识别、手机支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忽然之间都离不开AI技术了。事实上,在人机交互的应用方面,AI的发展空间远远不止目前这些,还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智能音箱是人工智能技术走进千家万户的一个最佳媒介。从输入关键字才能查到需要的东西,到动动嘴说出口语化的需求,算法就能完成从搜索到发出指令、实施的全部过程。小度、天猫精灵、小爱同学……AI语音助手应用不仅能够识别用户的声音并下发指令,它还是一个能互动的中控枢纽,很多智能家居产品都可以通过智能音箱语音来控制。

人工智能技术还惠及了残疾人群,比如智能音箱就可以帮助盲人实现开关窗帘、播放音频内容、调节空调等许多对他们而言并不方便的操作。

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智能音箱而变得极其便捷和有趣。从耄耋老人到黄牙小儿,从健全人到残障人士,谁都能跟音箱唠几句嗑,而智能音箱让互联网的边缘人也能很容易地使用网络和操控科技产品。

“上下班高峰期”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一个最让人无奈的新名词。而在拥堵、混乱的绝望中让人看到希望的,正是基于AI等技术的智能交通,其中最先到来的无疑是无人驾驶汽车了。通过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等,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行驶。

在2019年所有车展和信息通信相关的展会上,人们都会看到无人驾驶汽车的身影,全世界的汽车和科技巨头都在做无人驾驶研发。而在我国,无人驾驶的公交车不仅已经在公园、工厂园区等投入运营,而且各地也已经颁发了多张牌照。2019年10月,百度已经获得了国内首张T4级别载人驾驶测试牌照。也许不久的一天,我们就能坐着无人驾驶的汽车,奔驰在经过人工智能规划而永不堵车的路上了。

通过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可以把文本在数秒内智能转换为自然语言,而且,智能语音控制器能做到让人根本意识不到是机器在说话。苹果的Siri,可以定制语音导航的百度、高德,科大讯飞的智能录音笔……AI语音技术已经在服务我们的生活,而前述的智能音箱,就离不开AI语音技术,人与机器的自然语音交互,在AI的辅助下,比预测得更加顺畅。

VR眼镜作为AI虚拟现实领域的载体,实现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和高效互动。通过5G网络的协助,VR让实时高清视频和云游戏等娱乐方式成为现实。

普通消费者最早接触的是扫地机器人,会识别障碍物、会自动充电的扫地机器人,现在已经是很多家庭的基本家电了。2019年,随着AI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扫地机器人可以帮忙打扫卫生外,安防机器人已经在替代人力进行巡逻。这一年,5G智能机器人挖矿、智能机器人服务员、智能机器人前台等等应用层出不穷。未来,基于AI的智能机器人肯定也会越来越实用,不仅一些高重复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

人脸识别技术是AI众多产业应用中的一个,我国的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已经处在世界前沿。在移动支付领域,不久的将来通过智能终端,人只需把目光投向屏幕就能付款。2019年,AI虚拟主播纷纷亮相。在刚刚举办的全球首场5G跨年演唱会上,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的虚拟偶像“犀”,就和现场的真人主持互动,一起预测了未来5G的发展。

2019年,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推出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如今AI合成主播已经累计播报1万多分钟,并且参与了第五届互联网大会等多次重要报道。百度与银行合作的AI客服也上线运行。就连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起步最晚的搜狐,也在2019年冬天推出了自己的虚拟主持人。

未来,在金融服务、新闻媒体、医疗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港口码头、无人机、矿山等领域,AI与各行各业和普通消费生活的融合会越来越深。

携号转网十年磨一剑

2019年11月27日,工信部举行了全国携号转网正式提供服务启动仪式。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重大社会效益的惠民工程”,酝酿了10年之久的携号转网终于正式实施,十几亿移动通信用户从此有了便捷的携转渠道,真正拥有了对号码和运营商服务的选择权。

其实,为全面推开携转服务,通信行业已经过十年的试点和准备。早在2006年,原信息产业部就发文,要求各省市运营商分阶段或全面执行携号转网政策。

2010年11月,第一批携号转网试点在天津和海南启动。2014年9月,第二批携号转网试点在江西、湖北、云南落地。2017年下半年,工信部发布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2020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携号转网服务。

2019年3月和5月,国务院两次部署,要求11月底前在全国全面实施携号转网。3月,工信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携号转网工作部署会,并明确了推进时间表。按照部署,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在9月20日前完成了天津、江西、湖北、云南、海南五省市的携号转网试点,并按照最新政策正式实施携号转网。11月10日,全国携号转网系统建设改造,相关系统上线试运行。11月14日晚,三大运营商在各自的官方网站上发布了携号转网服务实施细则。11月27日,工信部召开携号转网启动仪式,即日起,携号转网正式在全国提供服务,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干涉用户自主选择。11月30日之前,运营商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携号转网服务。

虽然好事多磨,但携号转网意味着用户可以以较小的成本,按照自己的意愿更换运营商。过去,更换号码大大增加了消费者更换电信运营商的成本,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比如消费者重新选号、选套餐,就必须将新号码通知给所有熟悉的人;同时,还需要把与原手机号关联的微信、支付宝、银行卡、视频应用等各种账号解除绑定。此外,还需要将这些众多的应用一一重新与新号码关联。这些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差的体验,更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不尊重。

实施携号转网需要运营商对现有网络、用户数据库和计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和维护,对转网用户的数据修改和更新要求具有很高的及时性和统一性,而且我国手机用户数量庞大,对用户信息数据库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携号转网需要巨大的投资和一定的时间。

从运营商披露的携号转网试运行数据来看,携转用户数量与手机用户总数相比,比例非常小。11月10日至26日,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携入用户数36413人,净携入用户6248人;中国联通携入用户数16525人,净携入用户-12427人;中国电信携入用户数25734人,净携入用户6179人。

虽然携转用户并不多,但携转的意义已经凸显。各地运营商都纷纷开始以携号转网服务为契机,提供更高质量、更有价值的信息通信服务。

不限量套餐的前生后世

2019年9月起,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均正式宣布停售“不限流量套餐”,这被看成是三大运营商提速降费的新进展。

不限量套餐的出现还要从2018年度说起。彼时,手机话音漫游费取消后,流量本地异地不同价的状况就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用户希望能像话音费一样,取消异地流量的漫游费用。作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提速降费”的一个重要内容,取消流量漫游费被正式提上日程,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纷纷表示响应号召,并随即陆续推出了不限量套餐。

但此后人们发现,所谓不限量套餐实际上更像是“限量又限速”。2018年6月,深圳市消保委发文称,运营商 “不限量套餐”隐藏限制性条款,属典型“误导性遗漏”。同在6月,针对不限量套餐隐藏限制条款引发用户不满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正式约谈了三大运营商,要求企业必须规范不限量套餐宣传行为。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立即开展自查,并随即在广告、网站和APP中全面取消了不限量套餐的广告和介绍。

从2018年7月1日起,三大运营商正式全面取消手机流量漫游费,用户套餐的省内通用流量全部升级为国内流量。自此,流量漫游费成为历史。

但“不限流量”套餐在推广过程中宣传不规范等问题一直存在。工信部要求运营商要确保在套餐宣传、资费公示、业务单据中明确告知用户。

随着5G的到来,饱受诟病的“达量限速”的不限量套餐,终于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中国电信直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停售达量限速版畅享套餐;中国移动推出了新的普通版畅享套餐,超出套餐部分的流量进行类似阶梯式的计价方式;中国联通计划推出畅爽冰激凌放心用版套餐,实际上也停售了“不限流量套餐”。三大运营商的网上营业厅,已经将套餐宣传口号改为了“达量不降速、不用不收钱”。

中国电信新闻发言人称,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用户流量使用不断增长,对速率的要求更高,原来的达量降速套餐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事实上,三大运营商提速降费成绩明显。2019年7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公布了“提速降费”数据:与5年前相比,网络提速方面,固定和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提升了6倍以上;网络降费方面,固定网络和手机上网流量资费水平降幅均超过了90%,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到7.2GB,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

在业内人士看来,达量限速的不限量套餐,本来就是源于过度竞争而产生的“怪胎”。而不得已的限速,又让用户使用体验极差。5G无疑给了这种套餐最后一击。5G最主要的应用是大视频、VR、云应用等,这些都需要高速的网络,只有不限速才能给用户最好的体验,而限速则会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从运营商推出的不限量套餐后,用户一样可以敞开用。因为从目前公布的5G套餐来看,都是100G流量起步,对普通用户来说足够用了。

App仍存隐忧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App的种类和数量增长迅猛。从社交到出行、从网购到外卖,从办公到娱乐,App已全面渗透用户生活。在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同时,App也汇集了大量衣食住行、社交关系等用户个人信息,成为承载网络应用和信息数据的核心载体。因此,也暴露出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与滥用等数据安全问题。

在过去的2019年,我国高度重视App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从法规标准、专项治理、企业自律等方面多管齐下,加大治理力度。但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道阻且长,违规App带来的安全问题依然是我们身边的隐忧。

App违规情况依然猖獗。2019年12月,《南方都市报》大数据研究院与其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个人信息安全报告》显示,95.0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遭遇过信息泄露。在移动金融类App测评中,设备识别码被严重频繁调取,“招联金融”一分钟内调用了6109次,而“拍拍贷借款”一分钟调用1468次定位权限。

工信部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移动应用(App)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白皮书(2019年)》显示,App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现象主要分为五种类型:默示征询个人情况多,存在数据违规收集风险;过度索取个人权限多,存在数据恶意滥用风险;明文存储个人信息多,存在数据非法获取风险;私自共享用户数据多,存在数据恶意散播风险;设置注销限制条件多,存在数据过度留存风险。

App在满足用户美好数字生活需要、助力消费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暴露出的数据安全问题关乎个体层面的隐私权利保护、产业层面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层面的全球数字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也高度重视App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从法规标准、专项治理、企业自律等方面多管齐下,加大治理力度。

在政府层面,加快完善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创新数据安全防护技术手段;企业层面,切实落实数据安全主体责任;行业层面,构建数据安全多方治理生态。我国已形成以法律为统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支撑的多层级规范体系,适用于包括 App 在内的所有网络运营者。而App 数据安全标准起草制定工作也进入快车道。2019 年 5 月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首次提出了 App 等级保护要求。2019 年 6 月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针对地图导航、网络约车、即时通讯社交、网络支付、新闻资讯、网上购物、短视频等 16 类常用 App 的基本业务功能,清晰界定了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为其收集个人信息提供实践指引。2019 年 8 月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技术 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草案)》,针对 App 收集个人信息方面提出了更加细化的管理和技术要求。相关标准文件的出台,规范了 App 收集、使用、存储、传输、销毁个人信息等数据的各类行为,也为相关机构提供了评估标准和依据。

同时,相关主管部门也持续强化 App 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执法力度。目前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相关部门将依法履职开展各类专项行动,强化重点问题整治。

  • 上一篇:共享单车三足鼎立
  • 下一篇:哈啰出行 2019年用户向全年龄段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