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倪敏)“不少从事食品营养研究的同行常常感觉很失败,家里人宁愿相信那些自媒体关于食品营养的误导,却不听我们的解释。”9月19日,第三届中国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发展大会暨绿色农业高峰论坛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尹淑涛教授谈到国内居民营养健康现状时深有感触。他认为营养和慢病的认识和推广存在误区,这种误区不仅影响居民的健康状况,也对食品营养的科学研究产生干扰。
由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主办,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绿色农业与食物营养专业委员会、山东云农集团承办的第三届中国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发展大会暨绿色农业高峰论坛聚焦营养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农业品牌等主题,就促进国民食物营养健康进行交流和研讨。
与会专家就如何促进国民食物营养健康展开研讨。倪敏 /摄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带来很多思考,人们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想要追求健康生活,一定要有强壮的体魄与免疫力作为基础,坚持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刘平认为,食物营养健康产业是保障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营养健康需求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是保障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数据显示,经过30年发展,绿色食品从一个理念到形成一系列标准、一个产业,目前国内共有绿色食品企业超过1.8万家,产品数量超过4万个。刘平称,虽然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绿色食品营养研究还不够。相关标准的完善和修订还要借助营养专家和企业的共同参与。
如何吃得健康,一直是困扰很多消费者的问题。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表示,农业生产从生存型食物供给保障,向健康型满足营养需求转型;食物供给从满足一般性大众型食物消费需求为主,向满足个性化定制型食品消费需求转型;产品加工从适应人民吃饱吃得安全,向吃出健康吃出愉悦转型。为适应营养健康新阶段的新要求,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正在组织起草新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以推动营养导向型农业和食物发展,建立我国农业和食物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我国科学合理的居民膳食结构和饮食文明。
在保证健康食品供给同时,推进食物营养和健康知识的全面普及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创建的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被列入《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目前已发展到29家,对于在全社会普及正确的食物营养与健康知识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陈萌山认为,要大力宣传健康饮食理念,合理均衡膳食摄入,从主要针对学生群体和妇女老人,转向全人群营养教育。要通过多种渠道或平台宣传普及营养知识,充分利用目前发达的互联网平台、微信公众号及传统的电视、报纸、期刊等方式进行宣传,使居民真正意识到均衡膳食营养消费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居民健康、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友好的协调发展。
尹淑涛教授表示,虽然从目前国内居民营养健康现状来看,居民营养有所改善,但是面临营养缺乏与过量的双重挑战。能量摄入过多,营养不均衡,其中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足。他认为,应推进膳食智能化管理,通过定制化、个性化食品的开发,减少营养过度摄入或不足对健康的影响。
人口的迅速增长和食品资源的日益短缺,促使人类必须开发新的食物资源。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鲁军认为,食品行业应该积极挖掘新食品资源,发展新食品资源健康产业,丰富供给侧资源,改善国民饮食结构,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新食品资源对开拓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同时可以赋予传统食品新的概念、技术和应用,从而促进消费,扩大市场。
据记者了解,所谓新食品原料是指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物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目前,螺旋藻作为新型蛋白资源被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短梗五加、蚌肉多糖、地龙蛋白等早在2019年前已被批准成为新食品原料。
不过,目前国内新食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以市场上最火的益生菌为例,目前已经批准的益生菌品种多为外资企业垄断;而核心的新食品原料,如芦荟、蔓越莓等多来自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