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7月13日至14日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三下乡“北斗企鹅”团队为寻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之足迹,访吸引外出打工的绣工返乡进行文化产业创业的财税政策之成效,几经辗转,终于来到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的孕育之乡——沙坪镇。
队员们开启湘绣博物馆之行 掘探历史脉络,心系湘绣发展。北斗企鹅团队来到位于湘绣文化广场西北角的湘绣博物馆,整个博物馆近4000平方米,藏品数千,基本陈列分为六个篇章:历史篇、人物篇、工艺篇、传承篇、企业篇、作品篇。整个展厅内容丰富,实物藏品在场景等辅助展品及现场互动演示下,构成虚实结合、动静相宜的陈列体系。 混笔墨于无痕,灭针线于无形。馆藏臻品《富春山居图湘绣合璧卷》将分身两处收藏的的山水画断卷合为一体,历时两年精心筹划,三十余人的绣研团队耗时五个月完成。再现了横看百里、再现沟壑的宏伟。这幅臻品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家最高艺术殿堂的首幅传世级湘绣精品。馆中藏品《洛神》绣像,表现了凌波而来的洛神,凭借着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绣出来的洛神不仅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又增添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真实性和立体感,其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让“北斗企鹅”团队的队员们叹为观止。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北斗企鹅团队:“《洛神》整幅绣品采用的针法多达40多种,其中创新针法占20多种,在中国刺绣针法史上开创了先河。”
在馆内,“北斗企鹅”团队了解到,早在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有一定的发展。在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较高水平。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清同治《长沙县志》曾记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到了解放后,湘绣工作者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湘绣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一改传统单面绣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高的“双面全异绣”,湘绣艺术也被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双面全异绣’是在同一块底料上由两个各不相同的画面构成,难就难在如何在薄如蝉翼的透明绸缎上‘藏针隐线’,神奇之处在于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观看湘绣,都可以看到物象的不同侧面。”工作人员热情地为队员们解说。“80年代后,改革开放使湘绣从家庭作坊发展成为个体私营企业,大批量低价、劣质的湘绣冲击着市场,导致了湘绣整体艺术价值的贬值。另外,以前绣工们的收入低,大多绣工都外出打工去了,湘绣一度陷入低迷。”
湘绣产业的规划和发展牵动着队员们的心 如何让湘绣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并进?近年来,沙坪镇村民不断进行刺绣业模式的产业革命,由传统模式向互联网思维的转变和发展;开创全新理念的营销模式,打造湘绣艺术品网上展示交易及私人订制系统;推动湘绣艺术的技术创新并建设网上题材征集系统,重点开发旅游产品,联合艺术机构共建大众评价系统。为振兴文化产业,扶持返乡创业,人民政府也加大探索力度,兴建公共配套设施,招商引资打造湖南沙坪湘绣产业园,建新街、购物中心以及工艺美术家村;帮助建设具有自然与人文双重景观的艺术生活方式体验区、时尚展示区、拍卖交易区、休闲旅游区和影视拍摄区等创业项目;为绣工进行培训,通过定期邀请名家创作、讲学,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沙龙、展览及艺术主题活动,提升绣工们文化素养和艺术底蕴一些企业在政府的重点扶持下,逐渐走向产业化、高端化、国际化。拥有包装、产品、外观等多个国家专利。当下,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湘绣文化产业也逐渐恢复勃勃生机。
离开博物馆,队员们漫步在湘绣文化广场中,沐浴着楚湘文化的熏陶,感受着明清风味仿古建筑的韵味,折服于沙坪村民弘扬湘楚文化道旨,传承湘楚文化精髓的精神。期待着承载了千年文化的湘绣,未来登上更大的演绎舞台。
(张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