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经济民生

【人民日报客户端】减税“减”出实体经济新生机

时间:2017-08-17 16:39:09

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推出一系列结构性减税举措,描绘出一张越来越完整的减税路线图。这张精准施策的路线图在不同行业、区域和群体之间织起一张“惠民网”,守护千百万市场主体“轻装前行”。身处改革发展的前沿和民营经济的主阵地,在浙江,成千上万的市场主体在这张惠民网带来的政策红利中受益,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细胞正展现出蓬勃的新生机。

税收减法多次加码,“小微们”成长受关照

“我们企业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得到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关照。”张彦春创办的温州市正旺不锈钢有限公司是一家“踩对了点”的企业。这家创立于2015年的公司,在成立头两年里应纳税所得额分别达到17万元和24万元,期间恰逢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从20万提高到30万元,因此累积享受到近6万元的税收优惠。2017年,张彦春将减税省下来的资金投入了企业的生产线更新,预计今年应纳税所得额会超过40万。“眼看今年要享受不到税收政策优惠了,结果国家又把上限提到50万元,我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和张彦春一样,受益于多次加码的优惠政策,“小微”们脚下的创业路越走越宽。6万,10万,20万,30万,50万。2012年起,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适用范围的应纳税所得额先后五次扩围,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减税门槛。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浙江(不含宁波)约有90.23万户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了税收优惠,减免所得税51.33亿元。

优惠政策不断加码的同时,浙江各级税务部门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与银行联合开展“银税互动”,用纳税信用评价来为企业实现“税易贷”,让金融“活血”畅流实体经济。目前,浙江省级层面已与1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为9545户小微企业提供166亿元“银税互动”信用贷款。

在一系列税收政策扶持下,“小微”们开始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今年公布的《2016年浙江省小微企业运行分析报告》显示,全年浙江省新增小微企业同比增速达到38.9%;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吸纳就业1923.3万人,相当于浙江省就业人口数的51.5%。

  助推改革引导转型,“大佬们”升级有信心

“营改增打通了全行业的抵扣链条,减少了重复征税,全面营改增将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全部纳入抵扣范围,这对于制造业来说是一项重大利好。”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吉利集团全面进入3.0时代,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陆续投建新基地开展新项目,不动产的建设支出是项目开展前期比重最大的支出。根据营改增新政策,建筑服务、不动产进项税可以抵扣,按基建投入20亿元测算,吉利集团光这一项就可新增1.98亿元的进项抵扣。“这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税收利益,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经营能力。”李书福说。

从“营改增”在浙江试点推行到全面推开一周年,在这场历经五年的改革中,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迎来了提质升级的福音。尤其是四大行业所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也纳入了抵扣范围,有效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更加促使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税制结构的完善带来减税降负良性循环,促使制造业企业专注研发,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提升制造主业的品质竞争力。据统计,从2012年12月至2017年6月底,浙江省“营改增”累计实现减税1209.83亿元。

  定向施策激发动能,“双创族”创新添引擎

位于钱塘江南岸的杭州高新区(滨江),以不到浙江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培育出了全省十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内生物识别行业的领跑者浙江维尔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创立15年来,该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从指纹识别进步到人脸识别,再到指静脉识别,产品已覆盖金融、交通行业,并拓展到公共安全和军工领域。“谁能在技术上领先,谁就拥有了行业话语权。”对总经理邹建军而言,坚持数年的研发创新离不开一项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仅2015年和2016年,公司就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累计享受税收优惠超过1400万元。邹建军表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使企业在资金方面获得坚实有力的保障,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作为民营经济的主阵地,近年来浙江有千千万万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收获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所发放的专属“减税红包”;这项税收优惠政策的施行,源源不断地助力创业创新的发展。浙江国地税部门数据显示,浙江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税额从2011年的28.1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4. 4亿元,年均增长24.6%,累计优惠税额达325.61亿元。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只是国家为双创族们量身定制的“减税礼包”之一。为助力更多“创客”成长,2013年以来,国家针对创业就业主要环节和关键领域陆续推出了67项税收优惠政策,截至今年3月,为“双创”群体量身打造的税收优惠已达77项。

精准发力的税收政策激发了创业创新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浙江“双创”交出的2017年上半年成绩单显示,全省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2.1%,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为998户,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

  办税成本持续瘦身,“软环境”优化增活力

在削减企业“看得见”的税收账的同时,近年来,税务部门始终致力于提升“看不见”的办税“效率账”。通过不断降低企业办税成本、财务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等,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2013年开始,税务总局持续深化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程度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据统计,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87项税务行政审批事项中,除7项行政许可保留外,其余80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已全部清理完毕。

“民营企业希望审批达到什么样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知道审批部门的存在。”一位知名浙商曾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直抒胸臆。为了让“放管服”更具获得感,2017年浙江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主动回应群众和企业的这份期许。围绕省委、省政府“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要求”,浙江省地税局列出“跑一次”的清单和目标,以树立对纳税人的“诚信假设”作为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前提,税务机关充分信任纳税人,还权还责于纳税人,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流程和资料。

目前,浙江地税系统已实现96%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63%办税事项“零上门”;办税事项精简了73%,办税资料减少了36%,并创新实施了税收优惠以申报代替备案、资料留存企业备查等举措。此外,全面实施涉税事项省内通办业务改革:90%以上的纳税依申请事项实现省内通办,90%以上的办税服务厅均可受理通办业务。

审批放下的同时,服务也在不断跟上。就职于浙江一家金融公司的90后小倪已经习惯通过支付宝的“城市服务”模块查询自己的个税缴纳情况。“查询时支付宝会提示拍摄人脸,验证通过后,就可以查询自己的个税信息了。‘刷脸’查询个税,科技范儿十足。”小倪说。今年以来,浙江已有153万用户通过手机查询个税,近8万人在线打印个税证明。除个税查询外,今年3月起,浙江纳税人的支付宝中还相继增加了社保费自助缴纳和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申报服务,让纳税人享受“足不出户”的办税服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税务”行动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开始习惯“云端”办税的“新常态”。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截至目前,340项国税业务和480项地税业务均已实现网上办理,每年可将纳税人上门次数减少75%。从“路上跑”到“网上办”,节省的不仅是时间和距离,更是纳税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一定要让市场主体有切身感受。”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承诺正在逐步兑现,并凝聚成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3%、10.8%和10.1%,均大幅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随着今年国务院六项减税政策正式落地,减税红利将进一步释放。浙江税务部门也将进一步提升征管服务质效,助力减税红包精准落地,推进浙江经济发展新动能成长壮大。

  • 上一篇: 陕西省商洛市国税局通过“小窗口”推动“大变革”
  • 下一篇: 【光明日报】减税降费不断 企业负担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