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经济民生

访昔日毒胶囊源头小镇:当地人叫屈 称又没吃死过人

时间:2018-01-19 14:11:07

没有升级,只有衰败

2012年的时候,还有人说这或许也是儒岙产业升级的契机。然而,儒岙却再也没有缓过来。

儒岙一度踌躇满志,2011年计划要在当年10月建成胶囊原辅料市场,并在2012年面向全国招商。以当时的儒岙胶囊在全国的影响力,供应商必然会趋之若鹜,一个真正的胶囊产业链中心已经清晰可见。

在“4.15”事件之后,胶囊订单量明显下降,甚至一提儒岙胶囊药厂就拒收,全镇损失100万以上的家庭有上百个,一些老板至今下落不明。随着儒岙的失守,江苏的苏州胶囊、山西的广生胶囊、安徽的黄山胶囊等公司趁机扩大了市场版图。

胶囊产业的沦陷让儒岙生机顿失,现在那一条10分钟能走完的主街萧条破败,与胶囊有关的店铺几乎全部关门,整个小镇已经没有一家拿得出手的旅馆和饭店。

萧条的街道

萧条的街道

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继续从事胶囊生产的有钱人也把家搬到了县城,曾经这里住着全国各地前来做生意的外地人,现在也没有了。

镇上唯一两家有点“异域风情”的餐饮店——兰州拉面和江西小炒都只开了几个月就关门了,谈论起儒岙的现状,镇上的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人了”。

经济数据更是惨不忍睹。2015,儒岙胶业产值92531万元,同比下降13%,2016年胶囊产业产值82585万元,同比下降10.75%; 2017年1月~11月胶囊产业产值72659万元,同比下降1.19%;税收和利润也一直在下降。

如今卓康胶囊的老场地,已经面目全非。门口的招牌斑驳掉落,里面的场地分别成了一家玉米饼厂、一家机械厂,还有一家织布厂。

潘章法(化名)说:“坐牢的坐牢,逃跑的逃跑,留下来的也全都改行了,有人去了县城里开小饭店,有人开玉米饼厂,更多的人是在打工。”

潘林洋(化名)出狱后和妻子两个人住在那栋几十个房间的大房子里,当天邻居告诉我们老两口上山去种菜了,他的儿子如今在新昌开奶茶店。

在大时代里,这些曾经在胶囊行业风生水起的儒岙人失去了财富和光荣。

如果,再给儒岙一次机会

在时代机遇里快速崛起,却也留下“粗放”“投机取巧”的病根,这是中国制造业的群像,也是这些年阵痛的根源。

如果2012年事件之后政府没有一刀切,再给儒岙一点时间,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产业升级吗?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现在儒岙人在回忆起那次风波的时候,最显而易见的情绪不是反思,而是委屈和恨。

“胶囊又没吃死过人。”这句话被好几个儒岙人提及, “我们国家的标准是药用明胶里铬的含量是0.2mg/kg,这个标准比欧洲和美国的标准还严格。”

落成后没有搬入过一家企业的胶囊辅料市场

落成后没有搬入过一家企业的胶囊辅料市场

在他们看来,政府对这次事件的处理是严厉而且不近人情的,如果没有那两位不怀好意的央视记者,今天的儒岙或许还是歌舞升平。

儒岙人对“记者”充满着敌意,而那位把两位央视记者接到儒岙的胶囊企业主至今被人记恨。潘章法(化名)说:“儒岙人委屈啊,肯定委屈啊,像XXX一家三口人总共判了29年,人抓进去的时候就50多岁了,这辈子已经完了。”

“可是他具体对谁造成伤害没有?他做的胶囊伤害谁了吗?谁买他的胶囊吃下去受到影响了?没有,对不对?这样就给判一个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政府没道理。”

“媒体也太夸张,总说什么儒岙又查获了几亿几亿毒胶囊,好像事情很大,其实一条生产线一年就能做几亿粒胶囊!”

了解这种心态就会明白,儒岙的阵痛是根本无法避免的,那种原生的,来自于草根的,粗粝凶猛的“创造力”让儒岙迅速崛起,却也成了它在新时代里最大的牵绊。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胶囊企业家判断:“现在儒岙还有27家胶囊企业,未来一定会更少,合并出一家上市企业。”

曾经被儒岙胶囊在竞争中压制的黄山胶囊已经上市,未来儒岙一定要合并出一家上市公司,才能与其竞争。他还说:“现在正规的药厂最看重安全,上市公司最安全,儒岙以前那种靠低价竞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位经营了二十几年胶囊企业,在2012年“大地震”中屹立不倒的企业家现在对胶囊这个行业显得意兴阑珊,他说已经决定不让儿子继续做这个了,现在就等着机会套现。

儒岙并非孤例,在改革开放之初,以“小商品、小企业”“传统产业、专业市场、块状经济”的群落效应为基础的浙江轻工业迅速崛起,但是也有深层次的产业结构性问题,普遍粗放的生产模式让此类工业群落始终无法摆脱产业链低端的角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曾经是中国民营经济标杆的柯桥轻纺城,在2017年也遭遇了环保危机,大量企业停业整顿,不少企业选择了外迁。相比于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这十年更为复杂激荡,然而我们的视野已经很难再出现传统制造业草根创业者的身影,他们仿佛是时代的弃儿,被我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

儒岙人想不通,他们只是做着做了几十年的事情,怎么就成了错误?——时代变了,属于这个小镇的荣光和机会都一去不复返,而且是再也不会回来。

62岁的潘越龙(化名)最近新找了个工作,是挖土方的力工,在此之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上山挖树根,回家做成根雕。而她的妻子现在每天在大房子里包装袜子,每一双袜子的加工费是1分钱,每天能赚十多块钱。

潘越龙妻子在包装袜子

潘越龙妻子在包装袜子

儒岙去年举办了“森林休闲节”,想要打造旅游业,赶一波“特色小镇”的热潮,人们似乎突然间想起,这个小镇除了胶囊,其实还有天姥山。

而当地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好几年对“胶囊产业”避之不提了。

共2页首页上一页12
  • 上一篇: 央广网:环保税首个征期临近 各地税额确定
  • 下一篇: 云南:“营改增”红利惠及更多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