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韩冬野 汤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移植病房,有一位8岁的回族男孩龙龙。因为肝包虫病,他在5岁时接受了人生的第一次手术,切除了左半肝。2017年,肝包虫病复发,侵犯了多条肝脏重要血管,其中肝静脉是肝脏血液回流到心脏的唯一通道。经当地专家推荐,男孩的父母带着他来到了北京,恳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挽救孩子的生命。
在由董家鸿院士与台湾高雄长庚医院名誉院长陈肇隆院士的联手救治下,这个男孩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挺过了一场24小时的生死手术。龙龙术后恢复得很快,“我想弟弟。”近日,这个8岁的“硬汉”要出院回家了。
15个专科联合制订“双保险”手术方案
8岁,终末期肝包虫病,第二次手术……为了确保龙龙的手术效果,两位院士组建了跨15个临床医技科室的MDT(多学科联合)团队,包括肝胆外科、肝胆内科、儿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心脏外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胸外科、护理部、检验科、影像科、超声科,术前反复讨论,从各方面评估患儿的手术风险和效果。
首选的手术方案是“离体肝切除,自体肝再植术”,董家鸿院士在国际上率先将这种术式应用于治疗终末期肝包虫病,已成功拯救多例患者。但龙龙的自体余肝体积有限,加之术前影像提示,肝脏变形较为明显,包虫病灶位于肝脏核心区域,且已经侵犯了肝脏的主要血管,这使得手术风险大大提高,剩余肝脏有可能难以正常发挥功能。
为此,手术团队决定有必要制订补充方案——活体肝移植手术,以确保应对任何意外情况。与龙龙的家人讲明病情后,母亲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为儿子提供肝源。医院立即安排了血液化验、肝脏造影等系列检查,并分别针对两套方案,进行三维影像重建和虚拟手术规划,制定了两套完备的手术预案。
15小时主攻自体肝切除再植
龙龙的手术是当日肝胆外科的第一台手术,而为了确保必要时立即启动活体移植预案,母亲需在麻醉等待区等候,时刻做好手术准备。“尽力能用患儿的肝脏,避免对母亲的损伤。”抱着这样的决心,早上8点,麻醉科主任张欢带领赵艳军医师,为患儿进行麻醉并预置了系列生理功能监测设备。9点半,开始正式进入手术环节。因为曾经接受过复杂的腹腔手术,因此龙龙腹腔内的解剖结构发生了很多改变,重要的器官、血管都粘连在一起,难以清晰分辨。手术团队耐心细致地完成了肝脏与粘连组织的分离。接着从紊乱的组织结构中,精准解剖出肝脏与身体连接的管道,随后一一截断,至此,带有虫癌又经历过一次手术的肝脏顺利取出体外。小小男子汉闯过第一关,进入“无肝期”。
肝脏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核心器官,人体没有肝脏这段时间,需要麻醉医生对体内微环境进行精细调控以维持生命机能的平衡,因此这一时段也是对龙龙生命力的挑战。第二步是体外虫癌切除、血管修复,仅这一步就耗费了6个多小时。在低温器官保存液中,肝脏移植医师对离体的肝脏进行病灶切除,不能让病灶有一丝残留。同时还必须保留充足的肝脏,和完整的血管结构,保证剩余肝脏不仅体积够大,还要功能正常。虫癌蚕食了肝脏的核心区域,侵入胆管、血管,扼住了龙龙生命的枢纽。两位院士带领肝胆外科卢倩医师等仔细剥离病灶,将菲薄的管道一一分离、修复,并修整成适宜重新接入体内的形态。
接下来迎来离体肝切除至关重要的环节,自体余肝再植。首先需要将联通心脏的下腔静脉阻断,以便将肝脏的静脉重新连接到下腔静脉上。但这也意味着需要截断身体的血流循环,极易造成血压严重下降,威胁病人生命。在麻醉科张欢主任的带领下,麻醉团队用高超的技术为龙龙维持住了血压,护航手术顺利进行。两位院士迅速决策,以最佳的口径和角度,完成了肝脏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吻合,开放了被阻断的血流循环。循环恢复后,被虫癌侵蚀过的肝脏出现渗血,但两位院士及时控制出血,同时快速精准地完成了其他血管的重建,顺利完成再植。
母亲顶住万分压力捐肝救儿
此时,已经到了晚上10点。然而,不幸的是,虽然各管道吻合通畅,但仍有部分变形的肝脏出现了淤血肿胀,并逐渐加重以致严重影响了生命体征的平稳,麻醉医师必须使用很大剂量的药物才能勉强维持住血压和心率。危急时刻,两位院士果断决策,鉴于肝脏内微细循环受损超出预判,已危及全身循环稳定,且肝脏本身功能也难以正常发挥,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挽救性活体肝脏移植。
两位院士迅速将无法正常运作的肝脏移除。此时,孩子的血压在大剂量升压药物的维持下,徘徊在休克的边缘。拥有丰富血管吻合经验的卢倩医师临危受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血流重建手术,效果立竿见影,龙龙的生命状况逐渐稳定下来,但是,新的肝脏必须尽快植入他的体内,因为人体一旦“无肝”超过24小时则意味着无法存活。生命,正在一分一秒的时间中消逝。
此时,等待在手术室外的母亲已经断食15小时,在煎熬中期盼着儿子的消息。当医护人员告诉她需要立刻将她接入手术室时,母亲瞬间泪如泉涌。她并非害怕手术,她害怕失去她的儿子。带着对儿子的万分牵挂,她拭干泪水,平静地躺在了手术床上,选择了坚强面对,安然接受麻醉手术。 “如果你也是一位母亲,你就会理解我如何做到了平静。”术后,龙龙的母亲说。
两岸两院士奋战24小时救回“小硬汉”
因为术前的充分准备,肝脏移植团队顺利地按计划精准地完成了对母亲左半肝的切取和灌洗。与此同时,在麻醉医师的精心管理下,龙龙的生命体征保持着平稳,但此时他的身体已处于“无肝”状态15个小时了。得益于术前的充分准备和完备预案,接下来的新肝植入非常顺利。血管吻合逐一完成,在两位院士的默契配合下,手术稳步向前推进。凌晨5点,母亲的肝脏在儿子的体内恢复了血流灌注,开始承担起推动儿子生命代谢的重担;最后世界著名显微外科专家林灿勋教授完成直径仅仅2mm的动脉重建和胆道重建。超声检测,新肝血流正常,各项化验结果也显示着肝脏的运转渐入正轨,至此,龙龙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整场手术持续了24小时,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第二日的清晨,母亲和龙龙被送到ICU(重症监护室)。小小男子汉竟然在手术结束后的两小时恢复了意识,术后6小时就脱离了呼吸机,拔除了气管插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ICU、儿科、心脏内外科、普外科、呼吸治疗师、超声科、影像科的联合照护下,快速康复。“你很坚强,求生意识很强烈,是一条小硬汉。”得到两位院士的夸赞,龙龙又开心又害羞地笑了,露出两颗刚换的大门牙,美丽的生命之光重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