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增加蘑菇的出菇量,出菇时,温度应适当低一些,若菇棚温度在35℃以上,容易引起幼菇死亡,应及时通风散热。出菇期间,菇棚内湿度以90%为宜,若湿度低于80%,菇体生长会受阻。”6月7日,秦世明一边在自家的大棚里采摘蘑菇,一边给工作队带来观摩学习的村干部传授蘑菇种植技术。
走进和静县和静镇查汗通古村农民秦世明的蘑菇大棚里,笔者看到,一排排食用菌棒整齐摆放,一簇簇鲜嫩肥厚的蘑菇像“小雨伞”一样从菌袋中长了出来,甚是喜人。
“现在蘑菇生长比较快,看这些上午还这么小,到下午就可以采摘了。每天要采两遍,早上采一遍,下午采一遍。大棚里的大小事都要向工作队咨询,听取工作队的意见,我愿意将一身技艺倾囊相授,带动困难群众都富起来。”秦世明满怀喜悦地说。
秦世明粗略算了一笔账,“一个菌棒可以产出2至3公斤蘑菇,按照市场批发价8元算,除去成本,3亩多地的蘑菇每年给我带来10万元的收入,有了工作队为我们做后盾,从来不用为销路发愁。”
据了解,在查汗通古村,秦世明是最早开始种蘑菇的,也是坚持时间最长的,算起来都有9年多了。凭着一腔干劲,秦世明为自己及乡邻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之路,成为该村农业生产的领跑者。在秦世明的带动下,目前查汗通古村利用大棚种蘑菇的农民有4户,面积在30亩左右。
秦世明说:“工作队到村上以来,帮我们装辅料,摆菌棒,到蘑菇盛产期还帮我们采蘑菇,联系销路,我们非常感谢工作队,我愿意跟村民们分享我的种植经验,让大家都能富起来。”
和静县卫生局驻和静镇查汗通古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吐尔洪·哈斯木介绍说:“目前,和静镇蘑菇种植户有4户,面积在30亩左右,工作队致力于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让村里的老百姓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加大健康贫和社会救助“兜底”力度,让困难群众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安全住房等得到有效保障。”(唐玉 史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