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来,申报内地香港互认基金的积极性有所回暖,据Wind数据,目前北上互认基金已扩容至15只,另有11只产品排队待批。《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北冷南热”的互认基金行业格局仍在持续。
近日,博时基金申报了博时-安本标准精选新兴市场债券基金,成为第11只等待批文的香港互认基金。7月以来,申报内地香港互认基金的积极性有所回暖,Wind数据显示,目前北上互认基金已经扩容至15只,另有11只产品排队待批。而《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北冷南热”的互认基金行业格局仍在持续。
北上互认基金遇冷后回暖
作为一种全球资产配置的新选择,互认基金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内投资者的关注。
2015年,行健宏扬中国基金成为首批获得互认基金身份且可在中国大陆地区公开分销的香港基金,也是国内第一个北上基金,由天弘基金作为内地总代理。
2018年是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的三周年,上半年北上互认基金却遭遇“寒潮”,而近期申请内地香港互认基金的积极性开始回暖。
8月7日,博时基金申报的博时-安本标准精选新兴市场债券基金(香港互认基金),是第11只等待批文的香港互认基金。
7月3日摩根基金(亚洲)有限公司作为管理人、汇丰机构信托服务(亚洲)有限公司作为基金信托人、上投摩根作为基金代理人的摩根太平洋(601099,股吧)科技基金(香港互认基金)被受理。
今年3月、4月间,还有海通香港股票基金(香港互认基金)、惠理高息股票基金(香港互认基金)、海通韩国股票基金(香港互认基金)、海通亚洲高收益债券基金等申请,不少产品已经获得第一次书面反馈。
证监会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以来有5只内地香港互认基金获得批文,分别为中银香港全天候香港股票基金、恒生指数基金、中银香港股票基金、香港组合―灵活配置增长基金、东亚联丰亚太区多元收益基金,算上此前获批的基金,总数量已达到15只。
基岩资本副总裁黄明麒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内地香港基金互认扩容是多赢的举措。随着资产配置全球化需求的增加,新兴市场波动加剧,基金行业压力加大。基金互认扩容对于两地基金业而言都是多重利好,香港基金能够借助内地基金公司的销售能力加快打开内地市场局面,也利于内地基金业拓宽投资渠道,充分整合渠道资源优势、优化投资结构。”
业内人士则认为,近期北上互认基金回暖原因有二:“一方面南下北上基金符合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大环境;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下跌后,不管是A股还是港股,都到了相对低估的位置,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开始布局。”
“北冷南热”,“温差”仍大
Wind数据显示,自2015年底香港内地互认基金开闸以来,已有50余只内地基金南下,和15只的北上互认基金形成鲜明差距。
事实上,自开闸以来,互认基金的行业状况一直是“北冷南热,温差大”。
根据国家外汇局在7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去年12月底到今年6月,香港互认基金连续7个月出现资金净流出,累计净流出规模30.65亿元人民币。
内地互认基金在今年前6个月里,仅3月份出现过净赎回,上半年累计净销售1.87亿元人民币,6月更是创下8980.74万元单月销量新高。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内地投资者对于购买香港基金“南下”投资的热度,远高于香港投资者购买内地基金“北上”投资的意愿。
“南下投资的热度高于北上是暂时的、阶段性的。目前大陆投资者对A股市场普遍信心不足,所以更宁愿相信港股会涨。随着时间的推移,A股市场的价值会进一步被香港和国际投资者认可,并且A股市场容量足够大,北上的基金会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基金内地销售快速扩张的过程并非“雨露均沾”,在产品过往业绩和销售渠道强劲的双重支持下,少数基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以2016年4月底的数据为例,国家外汇管理局当时公布的香港基金内地发行销售累计汇出金额达到14.46亿元,较前一个月增长89%,而仅摩根资产旗下两只产品就贡献逾13亿元,尤其是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其销售占比高达近90%。记者获悉,随着香港基金内地销售量的攀升,摩根资产旗下两只产品的占比虽有所下降,但截至目前,仍有八成左右。
“随着内地基金行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内地基金吸金能力逐步增强,其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同时也熟悉港股市场,内地互认基金在港销售情况有所回暖,越来越多香港投资者对内地市场开始感兴趣。”基岩资本副总裁黄明麒向记者表示。
(国际金融报见习记者 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