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基金证券

商会转化为投融资平台巨额基金募集与管控解密

时间:2017-06-15 20:37:29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每周报告

随着商会蜕变成企业家投融资新平台,不少金融机构基于商会强大的募资能力,迅速将理财触角伸向这个全新领域。

商会,原先是促使地域性企业加强联系与资源整合,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反哺当地经济的社团组织;如今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与投资理财热兴起,它开始蜕变为汇集地域性企业家资本的投融资理财新平台。

今年以来,各地商会酝酿发起的股权投资基金日益增多。

4月,浙商总会金融投资委员会发起设立的浙商产融股权投资基金完成首期募资343亿元 。

2个月后,上海市河南商会提议发起的豫商全球发展基金正式成立,募资规模300亿元。

这些商会系股权投资基金的发起初衷,均是汇集企业家资金,投资家乡新兴战略产业中的优秀企业,带动当地经济转型发展同时获得不菲的投资回报。

不过,要吸引企业家参与投资商会系股权投资基金,绝非易事。不少商会会员企业家对商会系股权投资基金有着不同的诉求,要弥合各方利益推动股权投资基金落地,商会与基金管理方有时需要一份“大智慧(601519,股吧)”。

这也吸引不少金融机构纷纷参与其中,设立定制化的结构化理财产品,捕捉商会投融资的新商机。

股权投资基金“商会式募资”

在近日举行的豫商商会合作论坛上,如何有效推动豫商全球发展基金落地发展,成为与会人士热议的话题。

有豫商会的企业家表示,为了方便企业家灵活支配资金,这只基金不妨先募集少量资金挖掘项目,再引入自主跟投机制。即当基金需要投资大额项目时,可以向商会会员企业家发出投资邀请,若企业家觉得项目优秀,再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大额跟投。。

其实这类模式在浙商会、温商会、徽商会等圈子里被广泛采用。比如采用后端收费模式,即在项目退出时再收取相应管理费与超额利润分红,如此降低会员企业家的投入成本。

还有一些豫商企业建议推动基金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过桥贷款,推动以往的人情借贷阳光化运作。

“其实,这就是商会的特色投资文化。一方面,企业家都希望商会的投融资氛围能更加灵活,不受很多PE投资操作惯例约束。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思考用自己相对固定的圈子降低投资风险。”一位商会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上海市河南商会会长韩宏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作为豫商全球发展基金发起方,在敲定基金最终运作模式前,必须先明确基金的投资方向。即支持全球有潜力的优质豫商企业和相关项目,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推动豫商企业全球化布局。因此,基金前期需要遴选大量优质项目,市场化运作必不可少。

在他看来,当前上海市河南商会的职能已发生重大变化,即是打造面向豫商的全球性产融投资平台,不再是以往那种更多关注豫商企业内部发展、扶持的单纯互助式社团组织。

“当然,我们也会做出某些灵活变通,适应商会企业家们的投资需要。”他直言,比如他正考虑的设立跟投模式。

相对而言,浙商会的转变显然更早一些,模式也更灵动。

一位浙商商会人士透露,这种变通,在商会系股权投资基金运作过程相当普遍,有些浙江商会系股权投资基金并未采用资金认缴制,而是有项目需要投资时,再向有兴趣投资的商会企业家寻求募资。

但不少浙江商会成员企业之所以对这类股权投资基金颇感兴趣,最大的原因是它让人情借贷投资变得“阳光化”。以往,部分浙江商会企业家向同乡提供贷款或股权投资资金时,碍于同乡情面,不大会将风控措施写进合同,导致后续还贷与股权回购流程波折大增。如今他们可以通过基金过桥贷款方式敲定借贷合同与风控措施,保障自身权益。

“不过,要吸引更多企业家投资商会系股权投资基金,要权衡的利益纠葛还有不少。”前述这位浙商商会人士透露。比如很多商会企业家不想将投资范畴涉足太广,而是聚焦与自身主营业务相关的新兴产业,为自身企业业务变革提供资源整合。为此他们也在考虑将商会系股权投资基金改制成FOF基金,下设专注节能环保、大健康、消费升级、文化创意等领域子基金,让企业家按需投资。

解构商会投融资平台基金管理模式演变

随着商会蜕变成企业家投融资新平台,不少金融机构基于商会强大的募资能力,迅速将理财触角伸向这个全新领域。

一家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他们正与不少地方商会合作发起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向当地消费升级、文化创意、人工智能产业优势公司,支持这些公司反哺家乡经济转型发展,这也是不少商会企业家最感兴趣的投资方向之一。

在基金运作模式层面,他们会引入双GP模式,即由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与商会共同担任基金管理方,后者还拥有项目投资决策的一票否决权,以便更好地控制项目投资风险。

通过双GP运作模式,去年他与地方商会合作发起两只股权投资基金,累计募资额达到20亿元。

但在部分商会企业家眼里,这种双GP模式依然存在“道德风险”,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商会管理方有时会将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当地企业纳入投资范畴,但这些企业未必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与业绩快速成长能力,无形间放大投资风险。

“为此,我们企业家出资人也组建了基金投资顾问委员会,参与基金项目投资决策并拿到一票否决权。”一位浙江商会的企业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这等于基金运作模式从双GP变成了三GP。

他并不否认,尽管三GP模式很大程度打消了企业家出资人对道德风险的顾虑,但整个投资决策效率变得低下。比如过去一段时间,三方GP对项目投资前景看法不一而难以迅速敲定投资决策,导致基金错失了不少优秀项目投资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为此借鉴了结构化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运作模式,对股权投资项目重新做了“包装”,比如将一个企业股权投资项目打包成结构化理财产品,吸引看好项目发展前景、愿意承担高风险高收益的商会企业家认购劣后级份额,其他企业家则认购优先份额获取相对稳定偏低的类固定收益回报。

“目前这个资本运作方式效果还不错,至少有效弥合了不同企业家对项目发展前景的分歧。”他直言。

  • 上一篇:中基协:基金行业实施“营改增”应坚持稳中求进
  • 下一篇:基金督察长要集体涨薪?原酬劳仅相当于同司高管的7、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