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姚波
作为一种介于主动和被动投资策略之间的新兴策略,智能贝塔在设计之初被寄予厚望――以便宜的成本战胜基准。不过,研究显示,智能贝塔的表现令人失望。
芬兰阿尔托大学教授安迪·苏赫恩的研究显示,许多智能贝塔策略的表现不如预期,这一策略的稳健性尤其存在问题。有鉴于此,投资者应当对各种智能贝塔策略产品持更审慎的态度。
根据晨星数据,近5年来,智能贝塔策略快速发展,从2012年底到今年5月,相关资产总额已经增长到8660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200%以上,贝莱德、安本、美盛等资产管理公司均有大量相关产品发行。
和传统被动资产一样,贝塔策略也会跟踪指数投资,所不同的是,智能贝塔并非依照传统指数按股票市值进行资产分配,而是根据所谓的因子进行投资,这些因子可以是公司的分红、PB或PE等。通常,在策略推出前,基金公司都会进行回测,以检测这种因子在过去的表现是否令人满意。苏赫恩认为,回测是最值得质疑的因素。
苏赫恩通过研究五类资产的215种策略表现发现,这些产品的平均回测年限为10.7年,平均的上线年限只有4.6年,时间都相对过短。同时,有经验表明这些策略存在着回测过渡等问题,这一研究符合业界的“数据清洗”及选择偏好等智能贝塔策略存在的问题。
苏赫恩还发现,智能贝塔策略的回测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就是“数据清洗”,即基金公司会不断测试不同数据以获得想要得到的结果,而不是客观呈现数据的本来面目。同时,智能贝塔交易也缺乏稳健性。夏普比率是一项研究风险调整后收益的指标,在这项指标上,策略上线与回测时的差距可以达到73%。
晨星研究发现,业界对于智能贝塔的回测结果已经有所担心。因为经过数据清洗,总能找到想要的结果,也就不会出现智能贝塔策略产品回测结果不好的结果。
一些其他研究者也表明,错误的使用回测可能导致市场上出现数百个业绩“表现不错”的因子,而实际上很难在实际运行中兑现,这就很可能导致投资者出现损失。目前存在的400多个因子,不少可能是垃圾因子,仅仅依赖回测来预测未来业绩会让许多投资者失望。
苏赫恩认为,智能贝塔策略具有其优势,也是切实可行的投资目标,但必须做好投资者教育,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密切监测投资表现。最好的智能贝塔策略应当将好的回测和简明的策略逻辑结合起来,保持运作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