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洁雪 深圳报道
这是继2015年之后,公募行业掀起的又一波清盘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进入清盘期或公告清盘表决的基金数量已经超越了2015年全年,仅7月一个月的数量就接近2016年全年的清盘数。这背后,监管趋严和市场不振的双重叠加成为最大诱因,而这一趋势在今年剩下的几个月大概率将持续。
相对于公募行业目前的体量而言,基金清盘仍是小概率事件。而越来越多的自我出清的发生,未必是件坏事。
新的清盘潮
加快处理迷你基金,正成为不少基金公司当前任务之一。
8月1日,海富通双利债券发布了关于基金合同终止及基金财产清算的公告,宣布自2017年8月5日起进入清算程序,成为今年公募清盘大军的又一名成员。同日,博时锦禄纯债和国泰创利债也发布了清盘公告,并分别于8月1日和8月15日起进入清算程序。
而在此前一周,就有包括创金合信尊利纯债、海富通瑞益债券、广发新常态灵活配置、华夏鼎诚债券和融通通弘债券等5只基金宣布召开持有人大会对终止合同进行表决;此外,博时聚享纯债也因“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触发终止条款,自7月28日起进入清算程序。
观察可见,公募基金清盘速度正在明显加快,尤其在7月份更是掀起了一阵清盘潮流。据基金公告信息统计,7月正式进入清盘期,或提示清盘风险和公告清盘表决的公募基金达到14只,成为有史以来清盘最为密集的月份。
华南一位公募人士向记者坦言,公司近期有多只基金即将清盘。其表示,“因为之前我们为机构客户的委外需求储备了不少壳资源,现在这些壳派不上用场了,如果继续运作对我们而言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清盘处理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所以我们近期一直在忙于处理基金清盘事宜。”
早在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清盘的数量已经达到2016年全年18只基金的清盘数量,而7月以来这波集中清盘潮,则促使2017年以来基金清盘数量超越了2015年30只基金清盘的高峰。
回溯公募基金清盘的历史,要追溯至2014年。彼时汇添富28天理财首尝螃蟹,成为国内基金业发展16年来首个主动清盘的公募基金。随后的2015年,公募基金即迎来了首个清盘高潮。
2015年上半年,基金保持了高速的发行节奏,产品数量猛增。伴随着6月中旬开始的暴跌行情和赎回潮,权益类基金逐步开始面临规模过小的问题,大量规模不足2亿、1亿甚至5000万元的基金,直接走向了清盘的边缘。据统计,2015年全年至少有30只公募基金终止合同清算,清盘的基金类别基本覆盖了基金所有大类。
此后的2016年,基金清盘的节奏有所减缓,直至今年才再度掀起高潮。且相较2015年而言,今年的清盘节奏更为猛烈,基金类型也更为集中化。
出清背后
与2015年不同,今年公募清盘潮发生的大背景,在于监管层对各类基金产品监管的不断强化。
沪上一位公募基金经理指出,“2015年的清盘更多是由于产品业绩本身出现问题,今年当然也有这方面原因,例如债市的低迷导致很多债券基金遭遇赎回,但更深层次还在于政策层面带来的一些影响。”
一方面,分级基金和保本基金遭遇强监管,规模大幅缩水,成为清盘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另一方面,定制基金新规刺激了委外赎回,大量机构定制产品规模从数亿乃至数十亿元直降至几千万甚至几百万元,从而成为清盘主力军。
从7月以来公告进入清盘期或提示清盘风险、公告清盘表决的基金来看,多为去年以来成立的债券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普遍有过机构高度控盘的情况,定制特征明显。而这些基金中,有数只基金在今年上半年遭遇过巨额赎回。
以海富通双利债券基金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13年12月4日,基金成立时规模为10.25亿元。其在去年下半年已经出现过大额赎回的情况,今年一季度,该基金被赎回6000万份,净资产缩水86.54%,二季度又被赎回近200万份,净资产规模再缩水21.2%。截至今年6月30日,基金规模仅剩703万元。
这并非个案。据海通证券(600837,股吧)统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资产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数量达243只,约占基金总数的5.7%,且有多只基金位于5000万至6000万濒临清盘的区间。
多位受访公募人士认为,今年下半年基金清盘的高频率还将延续。这背后,除了基金公司为节省迷你基金运营成本以来,监管层对迷你基金数量较多的公司限制申报新基金的规定,也使得基金公司不得不加快迷你基金的处理节奏。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基金清盘是市场的自然出清行为,大家的接受度已经越来越高。但目前全市场共有几千只公募基金,而自2014年破冰至今清盘的基金数量还不到一百只,占比其实非常低,未来还将有更多不适应市场节奏的基金面临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