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宏 ○编辑 于勇
中国公募基金业,在2018年迎来了首批公募基金运作20周年。1998年以40亿元规模闪亮登场的公募行业,如今市场规模高达12.17万亿元(截至今年1月末),取得这样的成就在当年是无法想象的。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历经20年的发展,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没有发生危及大量机构生存的行业性风险,没有发生让大批投资者血本无归的不良事件,规范、稳健、安全的形象在如今愈显珍贵,其中的经验值得总结。
依笔者来看,中国公募基金业得以稳健持续发展归功于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高水平的行业制度设计。中国公募基金业的起点是非常高的,在整体制度设计、公司治理乃至历代的产品架构上,均借鉴了当时世界金融市场的一流水平。基金资产全部托管于具备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基金资产的投资运用均依规而行,按日公布基金净值,定期公布基金季报、半年报、年报,详细披露组合和重要持仓品种。这些要求从一开始就为中国公募基金业注入了规范与阳光的“基因”。
其二,稳健长期的行业经营理念。资管行业如何做到稳健发展,唯有长期秉持稳健、审慎、风控的理念,一以贯之,真抓实干。回溯过去,中国公募基金业不是没有遭遇过考验。2016年底的债券市场、2013年中的债券市场、2008年的权益市场和2006年的货币市场都对资管产品的平稳运作提出了不小的考验。往大处着眼,全球流动性膨胀、行业人才和公司治理等问题也时时困扰着公募行业。但在行业的理性推动和各方关注下,中国公募基金业守住了风险的底线。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其三,稳步推进的审慎创新。金融需要创新,但如果创新的分寸把握不当,则很容易掉入“馅饼变陷阱”的泥坑中爬不出来。中国公募基金业历年来的创新颇多,但总体上成功者多、失败者少,非常难得。这自然离不开相关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核,同时也应归功先研究、后试点、再推开的创新步骤。各方合力塑造的审慎创新的机制,最终推动中国公募基金业良好发展。
其四,监管和市场的良性互动。金融行业不能没有底线,而底线是外部监管和内部自律共同作用形成的。在中国公募基金业的发展过程中,监管部门的持续发力非常关键。在产品创新、投资行为、股权变更、行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有关部门的决策是非常有力的,此为良性互动之一。另一方面,公募行业内部竞争较为充分,以业绩说话为基本准绳,这是良性互动的另一面。总体看,20年来,监管部门、业内机构及投资者之间的互动是良好的、有效的,这是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然,中国公募基金业在许多方面仍有待进步,比如公司治理和股东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合理长期,维护并提升市场和行业的公平竞争等,一切皆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