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基金证券

暴增14倍!这家港股最大基金公司,1年净利20亿,竟是因为这个!

时间:2018-03-15 15:27:08

中国基金报记者 应尤佳

日前,在港上市的香港本土基金公司惠理集团发布2017年年报。从年报来看,这家资管公司去年业绩可谓“放卫星”,2017年惠理集团纯利创其25年历史的最高纪录,达到20.5亿港元,大涨1390%。截至2017年12月31日,集团的管理资产为16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5%。

曾经投资金元顺安卖出离场

说到惠理集团,最为业内投资者所熟知的可能是这家公司此前曾是金元惠理基金公司的重要股东,而金元惠理也就是现在的金元顺安。2016年前后,惠理将金元惠理更名为金元顺安,随后将金元顺安的股权进行出售。

而实际上,这家香港上市的惠理集团是在港第一家上市的基金公司,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是大中华地区唯一一家上市的资产管理类公司,直至中金公司在港上市。

惠理在2009年上海设立办事处,是首批进驻中国的外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2017年11月,惠理成为首批获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授予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本土公司。

2017年业绩“放卫星”

年报显示,2017年惠理集团净利润创25年来的最高纪录,达到20.5亿港元。2016年,惠理集团的净利润仅为1.38亿元,同比大涨1390%。

从具体财务数据可以看出,惠理收入总额是41亿港元,收入来源主要是管理费收入和业绩报偿收入也就是港股报表中所称的“表现费”收入。

其中,管理费收入是11.9亿元,业绩报偿收入是25.7亿港元,由此可见,惠理集团去年的收益大量来自于资管管理业绩提升而带来的业绩报偿,这部分收入在惠理总收入的中占比超6成。

据相关人士介绍,惠理提取业绩报偿的方式是创年度新高提取报偿,也就是按照每一年12月31日当日收盘净值与上一年末进行比较,如果年度创新高,则提取业绩报偿。如果只是在年内创出新高,而年底未创新高则不会提取业绩报偿。

在年报中,惠理集团表示,2017年业绩这么好,主要是因为2017年是亚太市场过去八年来市场行情最好的一年,而他们也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策略跑赢市场,所以收获颇丰。

去年港股市场的大涨,对于惠理基金的业绩帮助很大。去年恒生指数大涨40.1%,在此背景下,他们的“旗舰基金”惠理价值基金净值回报率达44.9%。

比国内千亿级基金公司更能赚

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集团的管理资产为16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5%。

从绝对金额来看,惠理的资产管理规模大约相当于1000亿人民币。由于目前国内基金公司2017年的全年经营情况大多尚未披露,记者翻阅了2016年资产管理规模在千亿左右的基金公司的盈利情况。

在国内基金公司主要依靠管理费收入而不是业绩报偿收入的情况下,国内达到千亿资产管理规模的基金公司的收入水平和盈利能力都较惠理更低。

以国内一家千亿级别的基金公司为例,该公司在2016年时规模恰好微超1000亿元,与惠理集团相似。而其全年营业收入是8.8亿元,净利润是2.2亿元,净利润率大约是25%。相比之下,惠理集团的收入水平和净利润率水平都相对更高。惠理集团的收入在32亿人民币左右,是国内该公司的三倍多,而惠理集团的净利润率水平更是高达50%。

惠理判断今年市场将高波动

惠理集团对2018年市场进行了分析。他们是这么说的:

于2018年,我们预期市场将会非常波动,就此我们将审慎应对。中国股市预测市盈率约为12.5倍,维持在合理水平,特别是中国公司的盈利增长率达两位数。纵观全球多个地区,股值均已昂贵,于现在利率攀升之时,投资者似乎过于松懈。我们亦担心中美两国日趋紧张的贸易关系。然而,我们的投资主要聚焦亚太地区,区内经济基础依然稳健,并具备新增长动力,我们预计任何冲击都只是暂时性的。

事实上,我们仍然认为像惠理这样的亚洲基金经理正迈向黄金时代。中国内地民众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储蓄,显然寻求将投资配置在不同的资产上。我们认为这可能是资产管理史上最大的机遇之一。

目前来看,中国政府有望进一步放宽管制和开放市场,问题只是“何时”,而非“会否”。中国政府目前正专注于稳定国内金融体系,推行具意义的措施,包括关闭未授权贷款渠道、限制“影子银行”活动及遏制违规行为等。为强化金融基础,推行这等政策虽然艰巨但非常重要,尽管因而减慢了扩大市场互联互通计划的步伐,但我们认为影响不会太久。

我们看到中国内地大量资金需要专业管理,而随着时间推进,国内及海外资金流均在急升,并进一步强调拥有权、市场角色及法制。为实现于2020年代初成为相对发达国家的雄心,中国知道需要有效率的市场。储蓄需要用于投资上,而不是白白浪费增值机会。民众有更佳渠道获得优质投资选择,有助社会变得更加稳定。

中国基金报:报道基金关注的一切

中国基金报:报道基金关注的一切

Chinafundnew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基金报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上一篇:赚得狠还是赚得稳?43万"粉丝"追随的基金经理这样说
  • 下一篇:新经济主题与成长股强势终结?确认过眼神 私募又反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