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期权监管风暴
4月11日起暂停证券公司与私募基金开展场外期权业务,证券公司不得新增业务规模,存量业务到期自动终止,不得续期。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者丨谷枫、 谭楚丹
监管层终出手
11日全面叫停券商场外期权私募业务
场外期权市场迎来监管风暴。
4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个渠道处独家了解到,当日下班前夕证券业协会创新部电话通知各家券商,自2018年4月11日起暂停证券公司与私募基金开展场外期权业务,证券公司不得新增业务规模,存量业务到期自动终止,不得续期。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此次监管层指导,影响面较广。
之所以监管层收紧券商与私募基金开展的场外期权业务,主要原因在于部分私募基金存在分拆份额的违规情况,涉及到“投资者适当性”的监管问题。
根据场外期权规则,仅允许机构参与;但由于杠杠倍数高,可进行对冲风险,不少私募为吸引个人投资者,采用“出借通道”方式绕开监管层关于个股期权的要求,降低了参与门槛。
深圳一家券商场外期权人士向记者解释,分拆份额大致分三类情况。第一,投资者通过私募产品操作,该产品全部出资均为该名个人投资者完成。第二,通过变相委托的方式,由私募开展场外期权。第三,投资者认购私募场外期权产品的份额,私募来买,交易完成后投资者可以赎回,多退少补。
但上述种种方式,都绕不开“投资者适当性”问题,而券商难以进行穿透。“私募基金开户的时候已经做到合格投资者穿透了,但是他们开户之后再去搞出借通道,券商很难管,没法看到最终交易的投资者是谁。”上述券商人士表示。
此次监管层指导,将是对场外期权乱象给予重拳出击。
“尽管之前有预期监管层会有进一步的动作,但一刀切式的全面叫停是没有预料到的,显然私募暂时告别场外期权业务了。”华南地区一家从事场外期权业务的私募人士表示。
根据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场外期权业务在近年内快速增长,从总量来看,每月名义本金从 2015 年9月的1259.61亿元增长至 2017年11月的2398.58亿元,另外目前场外期权业务每月的存量值已经稳定在2200-3300亿元的范围浮动。(统计数据稍有滞后性)
据此数据粗略统计,此次受到影响的私募基金规模大概在七八百亿左右,场外期权市场的生态环境将面临巨变。
事实上,此次通知早有征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券商处了解到,此前监管层已对场外期权市场进行了一轮有针对性的核查行动。
“监管层目前在调查私募拆分份额卖给中小投资者的情况。” 4月10日,一位华东地区大型券商营业部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长久以来,场外期权都是以机构参与为主的市场,其中商业银行、私募基金、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是主要的参与者。
不过,尽管监管层屡屡设限,但个人投资者群体不甘寂寞,也有参与这个市场的冲动。
记者了解到,一些私募基金便将参与场外期权份额拆分,卖给个人投资者,甚至是不符合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的投资者,绕过监管。
而核查行动主要针对的便是此类突破监管的乱象,如此也最终导致了此次的“全面封堵”。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期权份额化整为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到,个人投资者目前可以通过私募机构绕开监管参与场外期权的业务。
在一些私募机构的宣传和引导下,有不少个人投资者认为,场外期权是一次能够快速攫取财富的机会。而为帮助个人投资者参与期权交易,这些私募机构也设计了多种规避监管的方式。
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私募基金分拆份额卖给数十位甚至数百位投资者,而这些投资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不符合相关投资者适当性的要求。具体而言,个人投资者和合作私募签订“委托代持”协议,通过私募通道和券商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以记者了解到的上海一家私募设计的方案为例,该公司宣传称,公司长期经营股票配资、个股场外期权;面向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可投资沪深所有个股;杠杆高达20倍,打破以往5倍的上限。协议在1个月到1年期间不等。
该公司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假设个人投资者与该私募签署代买代持价值100万的个股期权,私募收取7.2%期权费,双方约定到期行权。到期后个股上涨26.2%,个人投资者行权,盈利100万×26.2%=26.2万元,净收益26.2万-7.2万=19万元。”
对于这样的设计,上海地区一家期货资管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份额拆分是近年来最常见的突破投资者适当性的做法,此前的互联网资管产品、股权众筹产品都有类似的特征,其核心问题就在于让不满足条件的投资者借此通道进入市场。”
另外,该私募人士声称,场外期权优势除高杠杆外,个股还能满仓操作;同时风险可控,没有锁仓和平仓,无需保证金和利息。
但这种方式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实际上并没有保障,前述华东地区券商营业部人士指出:“场外期权业务的核心实际上是做风险对冲,也就是说在参与期权的同时,也有现货交易。但通过私募通道进入市场的投资者相当于裸仓,因此市场一旦出现反向的波动,投资者面临很大风险。”
一位兴业证券(601377,股吧)分析师则认为,中小投资者贸然参与场外期权业务是盲目的。“场外期权相对于场内期权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弹性,交易对手方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制定交易规则使产品更加个性化,投资者可以对冲掉本身暴露的风险,因此也越来越受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但对于资金量非常小的中小个人投资者来说,场外期权产品并非高杠杆暴富的工具。”
核查私自拆分行为
实际上,在此次通知之前,监管层一直高度关注个人投资者参与场外期权业务的风险。
早在2017年9月27日,中期协亦明确提出期货公司以及风险管理公司不得与自然人客户开展衍生品交易服务。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核查行动中,监管层主要针对的就是私募机构拆分份额专卖的行为。
“目前主要是通过券商营业部来梳理私募基金背后的认购方,因为私募基金表面上看起来是合规的,只有通过券商的调查了解才能掌握一些情况,但这样的核查方式了解到的情况也不甚理想。”前述华东地区营业部的人士透露。
4月10日,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券商营业部的人士也告诉记者:“监管层确实有这样的要求。我们近期会对相关产品进行比较细致的梳理,如果有问题的机构,我们肯定会暂停合作。”
但事实上,如此核查并不能全面解决个人投资者走私募基金通道方式参与场外期权的问题,券商很难穿透核查私募基金的真实出资方。
因此,4月10日下午,监管层全面叫停券商与私募基金场外期权业务也在意料之中。也就是说,个人投资者借道私募进入场外期权市场的通道被彻底关闭。
与此同时,另一类个人投资者绕过监管参与市场的通道也在近期被监管层封堵。
此前个人投资者可以寻找其它投资人共同成立期货资管计划,但实际上由该名自然人作交易决策,也可以解决个人投资者身份的问题。
记者近期了解到,基金业协会已对投资范围涵盖场外期权的期货资管产品暂停备案,这其中主要针对的是个股期权产品。
“场外期权的监管一直没有放松过,个股期权场外备案监管把关严格,不过,商品期权备案目前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前述沪上期货资管公司负责人表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