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层的表态,私募基金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自2016年6月30日发布《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相关问题解答(十)》以来,共有11家外资机构成为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累计备案产品达到8只,涉及固定收益型、股票型及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类,首次备案总规模约2.8亿元人民币。
在中基协看来,外资机构进入私募行业后能够为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我们希望这些外商独资私募资管机构发挥‘鲶鱼效应’,推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不断发展。”中基协表示。“优质外商独资私募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将带来成熟的资产管理模式、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合规风控做法,不断推动本土资产管理行业从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事实上,目前登记的私募管理人已经有部分为知名外商机构。
记者发现,已登记的外资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既有贝莱德、富达、瑞银、施罗德、安本标准投资、景顺等国际知名机构,资产管理规模在全球名列前茅,同时也包括了路博迈、富敦、英仕曼、惠理、安中等各具特色的“精品店”式资产管理服务提供商。
而在诸多政策细节上,中基协也做了更多制度安排,来鼓励外商参与国内私募行业。例如记者获悉,中基协将在5月份推出英语语种的基金从业资格预约式考试。
英语语种报考条件为外籍高级管理人员需取得境外基金、资产管理等相关从业资格,或持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等相关资格证书,并满足具备五年以上境外资产管理相关工作经验。
而按照规定,港澳地区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可参加英文语种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考试通过后可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协议的相关规定申请基金从业资格。
“欢迎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来协会进行登记,协会将按照现有流程和要求进行登记备案,公平对待所有申请机构。”中基协表示,“我们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登记为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本市场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