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月棠
在新基金批文“清库存”的压力下,新基金“先发后清”现象增多,当遇上市场不景气或者发行“产品不对路”的新基金,想要顺利发行成立都很困难。近日,便有一家基金公司碰到了旗下两只产品同一天公告募集不成功的情况。值得关注的是,上述两只产品均自去年12月开始发行,顶格募集3个月。
两债基募集失败
昨日,某基金公司发了旗下2只纯债基金募集不成功的公告。公告显示,上述两只基金未能达到基金备案条件,故合同未能生效。
公开资料显示,上述两只基金于2016年底拿到发行批文,并于今年6月份一同获得证监会延期募集备案的回函。随着备案回函要求的有效期限临近,去年底,上述两只基金选择同一天开始发行,募集期均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或是担心债市不佳以及发行期穿插春节假期等影响,基金公司把募集期直接拉至3个月的顶格上限。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两只基金也是今年第五例和第六例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基金产品。
缘何双双失利?
在开年以来债市转暖的情况下,为何债基募集失败?为何同一家公司出现2只基金双双募集失败的情况?背后原因几何?
“应该是批文要到期了只能强行发,然后资金不够又卖不动,所以募集失败。”一位业内人士如此推测。
该人士表示,根据相关规定,开放式基金自发售之日起3个月内,满足基金份额不少于2亿份、基金募资金额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且基金认购人数不少于200人的条件才能成立。一般来说,凑齐人数相对容易,必要时基金公司员工可以认购凑数。而对于2亿元成立红线来说,部分基金公司可能面临机构资金投资意愿转变、市场认购不够踊跃等情况,因此中途“流产”。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坦言,自2016年底债市陷入调整以来,投资者情绪趋于谨慎,债基发行并不顺畅。虽然今年以来债市回暖,债券型基金收益率随之上行,但是相对于更加“火热”的股票市场,债券型基金的吸引力并不大;另一方面,多数投资者相对滞后,大多“看涨追高”,因此或也造成了上述两只基金募集不顺。
除了市场因素,渠道支持不够或也是造成发行难的原因之一。“渠道一般喜欢发大公司的产品,有的渠道代销要价又比较高,部分公司难以支付。”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人士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