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 高方圆)2018年是中国公募基金业发展的20周年。4月17日,新华网邀请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秘书长郑富仕做客新华会客厅。他表示,中国基金业发展20年,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不断改革发展创新的二十年。基金业20年的发展成就主要依托于四个维度。
中国基金业经历20年发展,已经从单纯的公募基金,壮大成为公募、私募等各类资产管理业务的综合性行业,行业为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大众财富管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富仕称,截至2018年2月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自律管理下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为55.34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规模12.64万亿元、持牌机构私募资管规模30.69万亿元、私募基金规模12.01万亿元。
20年来,基金业始终秉承信托精神,在鲜明的制度优势背景下,开展专业、规范的运作,推动投资者理财观念的转变,提升了资产管理行业的制度水准。他认为,基金业20年的发展成就主要依托于四个维度:
第一,得益于较为完善的制度建设。“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在整个大资管行业中,基金业建立了先进、完善的制度体系。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公募基金业制度和监管架构,拉开了行业规范发展的序幕。《证券投资基金法》历经2003年10月首次发布及2013年6月修订实施,对基金运作的基本法律关系、基本运作方式、当事人权利义务、监管制度安排等做了明确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与《基金法》相配套,公募基金的法律法规及自律规则有210多项,对销售管理、投资运作管理、信息披露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合规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确立了风险自担的产品设计和销售规范、强制托管制度、每日估值制度、公平交易制度以及严格的监管执法,令公募基金成为信托关系落实最为充分、投资者权益保护最为有效的行业。
第二,得益于行业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对外开放。在整个大资管行业中,基金业是我国资本市场中对外开放的先行者。20年来,在国家统一对外开放战略的背景下,行业以“开放市场、引进技术、促进竞争”为原则,以我国国情为立足点,积极稳健施行开放,借鉴境外有益的经验与技术。
截至2017年底,共设立了45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有24家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了香港子公司,也有基金管理公司在欧洲等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监管部门已批准11只北上基金产品和50只南下基金产品,基金业初步形成双向开放的市场竞争格局,行业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第三,专业的人才储备是基金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和资产管理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主要依靠其专业的投研水平为投资者提供回报,因此基金业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行业。
一方面,作为轻资产的行业,丰富而稳定的人才储备是基金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协会的统计,目前基金从业人员学历呈现“高水平化”的特点,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占基金从业人员总数的90.5%,取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基金从业人员总数的36.9%,而基金经理中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合计达到92%。此外,作为与国际接轨的前沿行业,基金管理公司较为重视境外优秀人才引进,相当数量公司的高管、投资人员拥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另一方面,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基金管理公司在发挥资管行业黄埔军校的作用,逐步完善公司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内部人员培养力度,完善投研人员结构,形成“老中青”的良好梯队和完整配置。与此同时,协会通过采取组织合规风险管理培训、开展创新业务交流与研讨、组织境内外各类优秀机构为行业开展专业培训并提供有益经验等方式,为基金管理公司提供各类短期、中期和长期培训,降低公司人才培养成本。
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部分行业机构开始尝试核心人员的股权激励机制,2015年首次出现以专业人士为主要股东发起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在金融行业内也是较为先进的探索与尝试,体现行业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第四,努力做好投资者保护为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基金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原则。强制托管制度、销售适当性原则等,已经为投资者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除了法律制度外,协会也一直积极致力于从投资者教育方面提醒投资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进行正确、理性的投资,并通过协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发布权威的证券投资市场相关数据,让投资者公平的获悉行业和机构数据。
行业各机构积极投入到加强投资者保护的行列中,以讲座、视频培训等方式向广大投资者普及投资知识,增强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基金业在投资者保护方面做出的全面性、广泛性的工作,凸显了行业普惠金融,服务大众的特性,促进行业持续稳健发展,为资产管理行业树立了良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