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过半, 2018年公募基金的排名战激战正酣;在二级市场陷入整体低迷的同时,部分基金公司的权益产品也陷入到集体的低迷中,笔者统计发现,甚至出现了基金公司旗下权益类基金全线失守的情况,而这家公司就是上海的申万菱信基金。
数据统计表明, 截至4月13日收盘, 在该公司旗下有数据可寻的11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非指数、非量化),2018年开年迄今的净值增长率均为负数,其中下跌最惨的是申万新经济和申万行业轮动,两者开年迄今净值下跌超过了7%。
巧合的是,这两只基金的现任基金经理均为卢扬。公开的资料显示,这位昔日在上投摩根业绩不俗的基金经理却未能在申万菱信再创辉煌,除去这两只产品外,目前还有一只由他担纲的偏股新基在发―申万菱信智能驱动股票。
业绩不佳却仍然有新品在发,申万菱信所选择的也不是一条寻常的道路。
后分级时代申万菱信业绩表现平平
曾几何时,作为黄浦江边一家不起眼儿的小公司,申万菱信长期在内地公募榜上排名居后,但所幸的是,他们抓住了当年分级基金大发展的契机实现了腾飞;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申万菱信所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了1024.9亿,在彼时纳入排名统计的100家公募中排在了第24位。
但随后基金的排名就节节滑落, 截至2017年四季度末,该公司的资产规模已经大幅回撤到301.9亿,而公司的排名也在122家公募中退至了第62位。就公司旗下的产品结构而言,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数量约为31只、规模合计约占据了公司规模的90%。也就是说,该公司仍然是一家权益类产品占据主导的基金公司。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公司旗下大部分产品仍然是被动的指数型基金,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分级基金产品,而主动型基金中,量化产品实际也不在少数。根据笔者的统计,公司目前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约为11只。
而截至4月13日收盘,这11只基金开年迄今的净值增长率均为负值,其中申万新经济和申万行业轮动的净值下跌超过了7%,竞争优势的净值下跌超过了6%,而在公司权益团队中跌幅居前的基金还包括了盛利精选和消费增长,这两者基本也在5%一线。
整体业绩不济的背后,原因究竟何在?这里我们以公司权益基金中排名垫底的申万菱信新经济为例分析,在去年四季报的十大重仓股中,开年迄今几乎全线下跌,而其中不在少数跌幅惨重,其中下跌幅度超过20%的重仓股包括了中国太保(601601,股吧)和歌尔声学(002241,股吧),同时跌幅达到15%一线的包括了隆基股份(601012,股吧)和三安光电(600703,股吧)。
不难看出,或许是源于基金契约束缚,基金并没有把大部分仓位配置在以上证50为代表的白马蓝筹股上,而在中小创上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但依然难挡近期大盘整体回调的影响;而形成对比的是,重仓消费蓝筹的申万菱信消费增长同样业绩表现不佳,同坠谷底,从区年四季报来看,其重仓股中几乎为清一色的白酒股,外加格力电器(000651,股吧)。但开年迄今,这其中在二级市场股价实现上涨的只有格力电器。
人才短缺问题如何解决?
实际上,困扰着内地中小公募基金公司的一大通病就是人才短缺,而申万菱信基金也概莫能外。
3月底,公司发布公告称金 毅离职,而此君虽然供职于申万菱信的时间仅三年,但却曾经同时管理着公司的七只基金,是名副其实的“一拖七”基金经理。而在其选择拂袖而去后,公司旗下仅存张少华一位基金老将,他的任职年限为8年。
来自WIND资讯的数据统计表明,公司目前旗下的基金数量为37只,而基金经理仅有15人,平均的从业年限仅为2.53年,差不多每人要管理着2.5只基金。具体来看,在尚存的基金经理中,袁英杰管理8只基金,丁杰科管理7只基金,荆一帆管理6只基金,叶瑜珍管理5只基金,龚丽丽、蒲延杰、刘敦管理4只基金,张少华、孙琳、俞诚、李大刚管理3只基金。
以上文提到的业绩“垫底”者卢扬为例,他的职业生涯高光时刻基本是当年在上投摩根任职期间。公开的资料表明,自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在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担任分析师,自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担任分析师,自2010年7月起加入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基金经理助理兼行业专家一职,自2014年10月起同时担任上投摩根双核平衡(373020,基金吧)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和上投摩根转型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而从任职回报来看,他当年管理上投转型动力和上投双核(373020,基金吧)平衡分别达到了54.20%和58.89%,但转战申万菱信后,其管理基金的任职回报却大幅滑坡,申万菱信新经济的任职回报约为10.43%,尚为正数;但申万菱信行业轮动的任职回报仅为-8.99%,当然其管理新募集基金申万菱信智能驱动的前景尚未可知。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基金经理团队中目前资历最老的张少华同样任职回报平平,在他迄今仍然挂帅的基金产品中,除去两只分级基金产品外,另外两只量化基金的任职回报均为负值。
因此,当分级基金的神话早已渐渐远去之时,申万菱信是否应该思考下一步的发展良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