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维 北京报道
金融开放升级 外资闻风而动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我国对外开放掀开新的篇章。其中,金融业开放将寻求更大力度的突破,这也是本轮对外开放的一大亮点。境外优质资本的进入将推动市场规模扩大,有助于配套制度完善和新业务模式发展。当前,多数外资机构也表现出了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兴趣,期待更好地展示成熟的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经验。不过业内对“新合资”机构的未来也有所担忧,不少合资机构因股东内耗、企业文化、组织人事等问题发生的摩擦仍亟待解决。(包芳鸣)
导读
面对公募机构的持股比例松绑预期,外资机构也表现出了对更深入参与国内基金市场的兴趣;一些外资人士表示,正在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对投资设立公私募机构进行研究。
业内对基金业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正在形成更强烈的预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获悉,继松绑外资券商外资持股比例等规则征求意见后,监管层一方面在持续鼓励外资进入我国私募行业,另一方面亦在考虑对公募机构的持股比例进行松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同时获悉,在基金业对外开放的大方向下,监管层也在着手相关配套政策,例如在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上,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还将于5月份推出英文版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
面对松绑预期,外资机构也表现出了对更深入参与国内基金市场的兴趣;一些外资人士表示,正在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对投资设立公私募机构进行研究。
配套提速
公募机构的外商投资比例松绑正在悄然临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在券商外资股东松绑的基础上,监管层正在考虑进一步松绑公募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和实控人规定。值得一提的是,3月9日,证监会已曾就《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拟对外商投资券商的最高持股比松绑至51%。
“松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大趋势,券商股东限制松绑后,公募机构的松绑将是接下来要考虑的制度安排,持股比例、控股、实控人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变化。”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公募机构人士表示,“按照承诺,相关制度的落地时间不会太晚。”
机制松绑的酝酿也符合监管层此前的表态。
“去年年底宣布的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确保落地,同时要加大开放力度。”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强调,次日,央行行长易纲也宣布,将包括基金管理公司在内的四类金融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并在三年后不设上限。
“和券商的规定类似,公募机构很有可能也会先打开51%的空间,然后再慢慢放开。”上述公募机构人士称,这也意味着,新规则下外资仍然将以合资形式参与公募机构投资设立,只是最高持股比由此前49%升为51%。
“积极稳妥推进基金业对外开放,持续提升行业国际化水平。按照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及相关承诺,依法审慎推进合资基金公司设立审批。”3月25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亦表示。
虽然相关机制尚未浮出水面,但一些“欢迎外资”的配套机制已在胎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基协将在5月份推出“英语语种”的基金从业资格预约式考试。
根据中基协要求,英语语种报考条件为外籍高级管理人员需取得境外基金、资产管理等相关从业资格,或持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等相关资格证书,并满足具备五年以上境外资产管理相关工作经验。
而按照规定,港澳地区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可参加英文语种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考试通过后可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协议的相关规定申请基金从业资格。“欢迎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来协会进行登记,协会将按照现有流程和要求进行登记备案,公平对待所有申请机构。”中基协表示,“我们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登记为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本市场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
在业内人士看来,推出英语语种的从业考试,正是基金业对外开放的具象化表达。
“配套政策更能体现监管层的诚意,如果只是允许外资私募进入,但又在从业考试的语言等方面设限制,肯定会给外资管理人带来难度。”上海一家有意进入私募行业的外资机构人士表示。“这种事是见微知著,细节能看到诚意,说明监管是真的希望行业能够引入一些外资管理人。”
积极筹备
虽然制度正在松动,但业内对“新合资”机构的未来也有所担忧。
在过去的外资在公募机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的历史规定下,从过去的泰达荷银、金元比联、纽银梅隆西部基金以及道富基金来看,不少合资公募机构因股东内耗、企业文化、组织人事等问题发生冲突,而引发外资股东的退潮。
但多位外资机构人士表示,在新的机制下仍然对参与公募机构投资充满兴趣。
“过去因为持股比问题,外资股东的地位更弱势,新的规则如果改变这种状况,那么会给外资参与公募行业创造更好的条件。”上海一家外资机构人士表示。
“道富这些年还是一直会和监管层有沟通,如果有机会能更深入地参与国内基金业,公司还是有很强烈的兴趣的。”一位接近道富基金人士也表示。
相比之下,已经开放近两年的私募领域,外资机构已经有了较高的参与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中基协获悉,自2016年6月30日发布《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相关问题解答(十)》以来,共有11家外资机构成为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累计备案产品达到8只,涉及固定收益型、股票型及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类,首次备案总规模约2.8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目前登记的私募管理人已经有部分为知名外商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已登记的外资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既有贝莱德、富达、瑞银、施罗德、安本标准投资、景顺等国际知名机构,同时也包括了路博迈、富敦、英仕曼、惠理、安中等“精品型”式资产管理机构。
在中基协看来,外资机构进入私募行业后能够为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我们希望这些外商独资私募资管机构发挥‘鲶鱼效应’,推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不断发展。”中基协人士表示。“优质外商独资私募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将带来成熟的资产管理模式、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合规风控做法,不断推动本土资产管理行业从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