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沁诗
自2017年3月17日下发委外定制基金监管新规至今,公募基金的委外业务虽大幅降温,但由于机构委外需求仍存,今年以来仍不断有委外定制基金成立。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委外定制基金中,以定开发起式基金为主,但也有“老版”委外定制基金问世。不管是哪种形式,均直接导致今年以来基金公司用自有资金自购债券型基金的数据激增。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公募行业对于委外业务的认识回归理性,也有公司开始选择“放手”这一业务。“行业内总的委外资金规模肯定在下降,新产品募资又回到没有委外之前的状态,需要凭借营销能力来募资。”有业内人士表示。
委外定制债基频发
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各类份额合并统计,已有52只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基金成立,而去年全年成立的该类型基金为60只。
根据去年发布的新规,针对单一机构持有人新设基金(即委外定制基金),对于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者超过50%,要求应当封闭运作或定期开放运作(定期开放周期不低于3个月);并采取发起式基金形式;且需要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充分披露及标识;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同时,管理人承诺拥有完全、独立的投资决策权,不受特定投资者影响。
上述52只基金中,有48只的认购户数为2户,另有3只基金的认购户数为3户,还有一只为4户。根据规定,基金公司成立发起式基金需在募集资金时,使用公司股东资金、公司固有资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基金经理等人员的资金认购的基金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结合上述数据,记者发现,在今年新成立的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委外定制基金中,有九成以上均是单一机构定制的产品,认购方分别来自于某一家机构的委外资金以及基金管理人固有资金。
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委外定制基金的频频新发,直接导致基金公司自购行为的激增。记者发现,上述52只基金中,有50只产品是基金公司使用基金管理人固有资金自购1000万元;还有来自鑫元基金的2只产品,基金公司认购的形式则是使用基金管理人固有资金自购200万元,另有基金管理人股东自购800万元。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4月25日,今年以来,有52家基金公司共发生自购行为97次,自购总金额为14.05亿元,不管是参与基金公司数量还是自购次数与金额,都远远超过去年同期。其中,今年以来,仅债券型基金一类,基金公司即共自购9.49亿元。
“老版”委外定制基金未绝迹
虽然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基金成为新规之后委外定制基金的主流形式,但记者发现,“老版”的委外定制基金(即非发起式基金)也并未就此“绝迹”。
按照规定,新设基金不属于封闭运作或定期开放运作的发起式基金,监管层要求单一持有人的比例不可以超过50%。记者发现,有一只今年2月成立的基金,募集份额刚过2亿,基金管理人运用固有资金认购了1亿份,占总份额的49.92%;公司从业人员认购8403.69份,占比4%。“虽然看起来认购户数共有300多户,但这只产品很明显是一只委外定制基金,除了一家机构的委外资金之外,剩下的全是基金公司自己买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对基金公司而言,这样的方式有利也有弊,如果所有的委外定制产品都是非发起式的普通基金,并且基金公司也没办法找到多家机构共同“拼单”成立一只新产品,那么通过基金公司自购的方式来成立单一机构定制的委外产品成本太高。若是今年成立的52只发起式委外定制基金都按照上述方法成立,基金公司需花费的自购金额至少是此前的10倍。“但好处就是,发起式基金要求基金公司的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但普通基金对持有期限没有限制,如果将来找到了其他可以"拼单"的机构,基金公司就能赎回自有资金了。”
委外投资需求仍在
不管是哪种产品形式,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委外定制基金数量还是超出了市场预期。华南某基金公司人士分析,新发委外定制基金的增多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今年债市回暖,二是机构委外需求仍然存在。“不过行业内总的委外资金规模还是在下降。”他表示。
日前,一只定期开放发起式基金发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宣布该基金在历时近4个月后仍然募集失败。据悉,这是委外定制基金新规落地后定期开放发起式基金募集失败的第二例,也是今年以来的首例。
记者了解到,一些在过去两年借助委外业务使得公司规模上升迅速的基金公司,已决定不再将委外业务作为重点了。“卖基金已经不如委外资金充裕时那么容易了,现在要凭营销能力来募资。”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