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按照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从募集方式和投资性质两个维度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分类,分别统一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等要求。坚持产品和投资者匹配原则,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化金融机构的勤勉尽责和信息披露义务。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严格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要求,禁止资金池,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分类统一负债和分级杠杆要求,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加强监管协调,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功能监管。
央行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提到,资管新规过渡期设置为“自《意见》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相比征求意见稿而言,延长了一年半的时间,给予金融机构更为充足的整改和转型时间。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底,已在协会登记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23947只、基金规模6.68万亿元;创业投资基金4982只,基金规模0.67万亿元。那么,资管新规的发布将对这些机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理财不二牛就此采访了多位从业人士,也得到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首先,从资金端来看,资管新规向上穿透了合格投资者。
来看看新规中对于“合格投资者”的定义: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者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大类。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资产管理产品不低于一定金额且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一)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三)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一位来自华南的创投基金高管表示,对合格投资者门槛的提高可能会直接减少合格投资者数量,对产品规模也会产生连带影响。但由于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本来就比一般理财产品高出很多,因此这样做也有利于“通过分类让合适的投资者买进合适的产品,从而达到保护投资者、规范私募机构募集行为的目的”。
其次,资管新规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的产品设计和交易结构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新规中规定,“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同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出发展空间”,“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等。而这意味着此前市场上常见的“银行理财+私募基金”、“保险资管+私募基金”、“非金融机构+私募基金”等模式都将被禁止。
上述创投基金高管指出,可以想见,由于多层嵌套的消除,未来大量上市公司进行杠杆收购的并购基金将停滞。另一位私募股权人士也告诉牛妹,新规之下,私募股权行业原有的交易结构将面临较大调整,“我们从征求意见稿出来之后就一直在讨论新的交易结构模式”。
第三,资管新规向下穿透了底层资产,私募股权基金资金池运作被禁止。
资管新规明确“实行穿透式监管,对于多层嵌套资产管理产品,向上识别产品的最终投资者,向下识别产品的底层资产(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
对此,上述私募股权人士分析,这意味着此前银行理财等资金通过资管计划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时通常采取的“滚动发行”、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等操作均不再可行,相关涉嫌资金池的操作将被禁止。
第四,相关产业基金或将迎来发展机会。
资管新规中表示,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要求的领域。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支持经济结构转型,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降低企业杠杆率。多位受访人士对此表示,相关产业基金或将迎来发展良机。
“资管新规的发布对私募股权投资的影响肯定是巨大且深远的。虽然根据新规我们还有非常多需要调整的地方,但整体来看这样做肯定有利于防范行业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上述私募股权基金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