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不少私募基金大笔认购自家产品,自家人的抄底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有风向标作用?
多家私募自购产品
近期有不少私募大手笔认购自家产品。如知名私募中欧瑞博近期公告,决定以自有资金2000万元追加申购旗下产品,并立即办理申购缴款手续。中欧瑞博表示,自购基于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信心和对A股市场中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
上海趣时资产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章秀奇也告诉记者,他近期刚刚认购了几百万自己管理的产品,此前一直在分阶段买入公司产品。“因为公司不允许基金经理投资股票,只能买自己管理的产品。”
北京某百亿私募市场人士表示,近期公司几千万直接买了产品,且有意愿继续追加。他表示,历来每次市场快要见底了、他们有信心的时候,都会追加投资资金。而自购的钱都是公司的经营现金流,“每年公司利润的一部分作为现金流,是给公司发展做储备的资金,都投入到我们的产品里面。”
北京某大型私募内部人士称,大概两周以前,公司拿出资金跟投产品。“现在市场是底部区域,但是信心不足,所以愿意真金白银买,给投资者传递信心。”
此外,不少私募表示近期员工也积极跟投自家私募。上述百亿私募市场人士告诉记者,从上个月开始,公司员工也追加了很多。“事实上,我们员工都是持续买公司的产品,比如每年春节后发了奖金,都会投入一部分。但是今年由于市场波动的缘故,我们除了正常的购买以外,还在6月市场开始大跌时追加购买产品。”沪上某大型私募产品部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在下跌的时候会有认购,同时在销售渠道要求跟投时也会认购,近期员工都很积极跟投。他表示,员工跟投都是正常跟投,跟投资者买的一样的产品,没有封闭期限。
不少私募持续自购
据了解,不少私募一直以来都在自购产品。据记者了解,目前私募自购产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基金经理以个人形式主动买入自家产品;一种是以私募公司层面自购,主要是在产品发行时进行跟投。而绝大部分私募两种自购方式都存在。
如上海富善投资,其总经理林成栋告诉记者,从公司层面对大部分产品本身有跟投,最近加大发指数增强产品,也在追加投资。“公司一直在自购产品,已经投了大几千万,今年准备再投几千万。”除了公司层面购买,林成栋表示自己和基金经理也会在一个市场区间内配置,认购自家产品。“因为自己不直接做股票等投资,买产品也是最大的征信。”
阿巴马资产亦是如此,总经理詹海滔告诉记者,除了公司层面的跟投,一般基金经理都会买一些自己的产品,这样能与自己的利益挂钩。而对于他本人而言,基本上个人资产都会买自家产品,目前金额超过800万。”他还表示,如果目前个人有更多的钱的话,肯定还会申购旗下基金。
个别私募甚至有相关制度的推行,红筹投资表示,红筹投资长期坚持公司或投资经理跟投制度,市场低迷时申认购力度更大。
自购的两种理由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王王博生分析,私募自购的场景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市场风险快速释放的时候,此时自购更多是增强投资者信心,防止大规模赎回带来的踩踏以及规模快速缩减,典型例子有2015年7月深圳前海旗隆、中欧瑞博、深圳菁英时代分别以5000万、2000万、2亿自有资金认购旗下基金份额。另一个是熊末牛初,投资者风险偏好极度萎靡的时候,此时指数点位较低,向下风险已经不大,但向上弹性很高,总体呈现“难发好做”的局面,此时自购更多是为之后或有的行情储备弹药,是以好价格获取好股票的优良机会。
而对于目前大批私募自购现象,上述两个场景均存在。沪上某中规模私募告诉记者,一方面目前市场低迷,自购能提振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现在进场风险可控,并且在多个资产类别寻找到优质投资机会的概率也更大,是进场性价比较高时刻。
中欧瑞博表示,一直以来坚定看多中国,对中国经济和优秀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同时随着近年来金融监管的加强、投资文化的转变,中国资本市场正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不贵,底部特征越来越多,为中长期投资人提供了很好的投资机会。
章秀奇虽然直言很难判断市场点位,但他表示现在可以判断是底部区域,这个位置认购产品也是对自己的管理能力有信心。
不过北京某中型私募副总裁直言,自购更像是一种营销手段。“申购2000、3000万,申购的产品大概率是自己主要渠道的,是给渠道信心。但是我个人感觉这种做法现在效果大打折扣。他个人在2015年曾自购1亿元基金,但今年并没有再有自购的行动。”
私募进入"好做不好卖"阶段
近期,私募基金销售市场进入“冰冻期”,6月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证券类私募产品数量创今年以来新低,就连百亿私募产品数量也连续3个月下降。贸易战、去杠杆叠加资管新规,市场整体偏弱,投资者入市意愿低迷。A股有个规律叫“好卖不好做、好做不好卖”,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市场低点布局将来赚钱概率更大,鼓励客户逆势申购基金。
私募销售进入“冰冻期”
随着大盘持续下行,私募基金行业产品的发行与备案也连创新低。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6月份协会新备案证券类私募产品为823只,这一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4%,环比5月下降9.66%。实际上,在经历今年1月1435只备案产品的高峰期后,2~6月产品数量均在波动中下降,分别是963只、1140只、915只、911只、823只。
就连百亿私募也不好过,格上数据显示,6月共有18家百亿级私募有新产品备案,共备案产品46只,相较5月减少11只,百亿私募备案数量已连续3个月下降。
“现在市场没有增量资金,是存量、偏减量的情况。一是因为市场不好,客户没信心,机构很谨慎;二是银行委外等资金都在等资管新规细则出台,现在业务暂停;三是年初市场火爆,该买的投资者都买了,目前确实没钱了。”北京某中型私募副总裁告诉记者,现阶段市场进入“冰冻期”,申购、赎回都很少,私募产品不好卖,就算是一些大渠道,能够募集一两千万成立产品就不错了。
北京某大型私募内部人士也称,去杠杆叠加资管新规,加上大环境不好,整体市场比较弱,没有资金愿意投资。
但也有私募称,在整体私募销售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也有客户开始逆势布局,专业投资者更加乐意进场,近期认购多于赎回。
上海趣时资产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章秀奇表示,今年6月下旬大部分产品打开申购赎回,都是净申购,因为公司上半年业绩还行,一直跟客户强调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从我们的产品来看,低点发的产品获得的绝对收益更高,历史数据证明低点买是安全的。”
北京某百亿私募市场人士也表示,目前客户很稳定,反而有新的资金进来,有些投资者追加了投资资金,他们觉得现在是进场的好机会。“去年下半年市场火爆时,我们旗下一些基金关闭申购,在第四季度控制了规模,所以今年我们也没有大的赎回,规模还是比较稳。而且一些核心渠道的客户跟了我们好多年,比较相信产品未来能净值反弹,所以最近还有一些资金净流入。”
私募低位布局有信心
业内人士表示,A股市场历史上有个规律叫“好卖不好做、好做不好卖”,意思是当私募产品容易发行、投资者一掷千金时,往往是市场高点,反而赚钱不易;但是当私募产品销售低迷、客户普遍入市意愿低时,又是市场低点,这时候买基金将来赚钱的概率更大。
据金斧子数据中心统计,2015年4!5月A股正处于牛市高点,成立且至今仍在运行中的私募基金数量为2053只,其中公布业绩的有1204只,平均亏损为0.16%;正收益产品仅为467只,占比39%左右。但是,2016年1~2月市场处于熊市低点,成立且至今仍在运行的私募基金数量为1989只,其中公布业绩的有983只,平均收益为11.02%;正收益产品为621只,占比达到63%左右。
金斧子数据中心也统计了今年1月市场火热期私募产品情况,成立的私募基金数量为202只,其中有163只产品公布了业绩,平均亏损为4.13%;正收益产品仅为60只,占比37%左右。
“从统计概率来说,在牛市高点发行的产品,目前想要回本是比较困难的,当然许多优秀的管理人凭借过人的选股能力和仓位控制能力不断再创新高,但大多数私募基金面临持续亏损,甚至清盘的尴尬局面。股灾低点发行的产品因为系统性风险已经基本释放,只要坚持绝对收益理念,从概率上来讲出现大规模亏损的情况并不多,许多产品还享受到了之后牛市的高弹性。”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王博生告诉记者。
格上财富分析师徐丽也表示,往往在熊市时,投资者避险情绪较重,产品募集有难度,但这个时点下便宜的资产屡屡皆是,布局之后大概率能获得不错收益;反而在牛市时,投资者热情高涨,基金却找不到太多合适的资产进行配置,若遇上市场下跌,也可能发生亏损。所以,对投资者来说,需要合理看待市场波动,避免追逐短期收益,把投资周期拉长,理性做投资。
不少私募人士认为,现阶段市场又进入了“好做不好卖”的阶段。他们比较有信心,A股处于底部区域,现在布局未来获取收益的可能性更大。
阿巴马资产总经理詹海滔认为,如果市场过于狂热,可能出现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很多行业和企业确实透支很长时间的业绩,那个时候持有的回报可能比不上持有现金,需要大幅减仓。“但像今年的这种市场波动,我们认为是一个正常市场运行的轨迹。短期来看投资回报会低一些,但长期投资回报率更容易上去。”
前述北京百亿私募市场人士表示,“客户对私募管理人比较了解,跟着管理人经历过从下跌回撤到净值恢复、创新高的过程,所以敢于低点买进。我们很感谢这些投资人,现在加紧调研公司、挖掘优质成长公司,进行逆向布局。”
私募判断市场底部震荡
锁定科技和消费领域
私募“真金白银”自购产品的背后是对市场行情和投资策略的信心。记者采访发现,私募普遍认为市场已处于底部区域,看好长期布局机会,但短期在仓位上仍比较慎重,下半年科技和消费是较为一致的看好方向。
市场处于底部区域
从采访来看,大多私募在战略上看好市场,但在仓位上显得较为慎重。
北京和聚投资认为,步入调整的后半场之后,需要在底部区域迎接未来整个行情的反转,2018年下半年是投资的非常好的时间窗口。A股市场正在形成整个大类资产估值体系的一块洼地。洼地的深度和长度取决于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思维方式需要由熊市思维逐步转向更为积极地做准备。必须准备好两个核心的决策,第一个是投资标的的决策,第二个是要选好未来的时点。
阿巴马资产总经理詹海滔也较为乐观,他认为,从长期来看,3000点以下机会大于风险。哪怕现在不是最底部,但是最终还是能挣钱。红筹投资也持类似判断,认为A股市场已处在历史估值相对低位区间,基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势头不变的判断,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市场好转只是时间问题。
一村投资认为,经过前期的调整,市场对经济下行的预期在股票估值上已有所体现,市场担忧有所缓解。下半年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概率偏低,市场将不断寻找错误定价的行业和公司。
沪上某中型私募人士则表示,目前还是震荡市,未来指数可能会在更窄的区间进行波动。既不悲观,也不乐观,从4月之后保持4成仓位,近期不考虑加仓。
目前影响市场的因素较多,去杠杆与贸易战依然是私募最为关注的两大因素。
上海趣时资产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章秀奇认为,下半年可能是底部震荡筑底的过程,从市场的影响因素来看,去杠杆和贸易战两大因素中,内部因素占主导。去杠杆从政策角度看,最严厉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了,但对经济的影响还有分歧。
但红筹投资认为不要轻视国家去杠杆调结构的决心,也不要过度担忧贸易战的负面影响。下半年的一些风险因素可能还会进一步暴露,但一定能等到否极泰来那一天。
锁定消费和科技板块
从下半年私募关注的方向来看,消费和科技是较为一致的大方向,但对医药的看法略有分歧。
北京和聚投资称,第一,消费和医药可能会持续贯穿今年,甚至到明年。第二,周期性行业的一些估值比较低的,比如煤炭、钢铁,在下半年可能也会有一些机会,尤其是一些民营的炼化公司,兼具价值和成长。第三,自主可控板块,可能不光是一个概念性的问题,在今年下半年各方面都会倾其全力去支持中国真正有创新性的这些公司。第四,新能源汽车。
詹海滔认为,长期来看,受经济影响比较小的、模式比较简单的、有一定护城河的,像医药、消费,有些能走的比较长远的行业,不一定会在近期的反弹中比别的表现得好,但是长期来看他们会比别的更有优势的。
一村投资表示,下半年大类资产配置仍将围绕产业升级和创新的行业以及服务业进行配置。高端制造、医疗行业仍是关注的重要方向。
红筹投资表示,将更多关注由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主逻辑下衍生出的景气、增长、低估等分类机会。
北京某中型私募副总裁称,主要布局方向是新兴成长,包括新能源汽车、电子、计算机、高端装备制造等,看中其长期的机会。但对资金抱团的消费、医药完全不碰。第一,结合宏观政策来看,这不是市场主流方向,跟政策鼓励、引导的方向不匹配,第二,消费股现在估值偏贵,性价比不好,抱团的股票有可能出现瓦解。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