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具有服务“三农”和金融扶贫等作用的“保险+期货”成了证监会系统代表委员的热点话题。两个多月前,同样具备扶贫功能的苹果期货在郑商所上市,为万千贫困果农的稳定脱贫带来新希望。如何高效开展苹果“保险+期货”业务,顺利打通期货服务果农的“最后一公里”,成了期货及保险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认为,开展一个品种的“保险+期货”项目,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模式复制,更需着眼该品种的市场运行规律及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灵活、按需进行产品设计,并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对接合作,以优化项目实施效果,达到切实帮助农业主体稳定生产经营、精准扶贫的效果。
我国苹果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是生产成本快速上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西部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人口红利消失,果园用工工资快速上涨,农用物资价格也逐年上涨,果园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导致果园的经营效益下滑。苹果生产的高效性逐步消退,产业吸引力减弱,这已成为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二是市场价格风险频发。在市场波动频繁的背景下,多年以来果农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在现有的贸易模式下,价格主动权掌握在贸易商手中。由于信息等方面的不对称性,果农相较贸易商处于劣势,这不利于产生对果农有利的价格。
三是品种问题突出。陕西、甘肃两省的苹果种植品种结构存在缺陷,主要体现为早中晚熟不配套。其中,早熟品种严重短缺,中熟品种不足,晚熟品种严重过剩。在晚熟品种中,红富士品种独大,占到了栽培总量的70%以上,这导致红富士苹果集中上市、销售期市场压力巨大,卖难现象频频出现。
四是苹果产业碎片化特征较为明显。苹果产业集中度较低,不利于发挥规模化种植产生的集约效应。
陕甘两省的产业发展现状
基准交割地的情况
陕西省是苹果期货的基准交割地,甘肃省是苹果主产省之一,两省均处于我国苹果种植两大优势区域之一的黄土高原优势产区。该区域生态条件优越,不仅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而且生产规模大、集中连片,发展潜力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陕西省苹果总种植面积为1057.2万亩,总产量1100.78万吨;甘肃省苹果总种植面积为441.3万亩,总产量360.11万吨。两省苹果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实现连年增长。
然而,与我国其他苹果主产区的情况相似,陕西、甘肃两省苹果产业链较短,根据消费形式分成以贸易商为主和以加工企业为主的两条支链。其中,鲜果消费为苹果消费的主要形式,主要通过各级贸易商对收购的苹果进行分拣、筛选、包装等初级加工后直接提供给消费者实现;加工消费主要是通过加工企业将收购的苹果制成果脯、苹果脆片、苹果醋、苹果酒等深加工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实现。
期现价格走势特点
图为苹果期货1805合约日K线走势
苹果价格波动具有农产品(000061,股吧)特有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并显著受到假日效应的影响。在每年9月至11月的苹果采收期,大量新年度苹果流入现货市场,此时苹果价格出现低点;12月至次年2月,受圣诞节、元旦、春节消费的刺激,市场需求增加,市场价格小幅回升;3月至4月,机械冷库的苹果集中出库,供应量增大导致价格下跌;5月随着机械冷库出货接近尾声,供应量减少使得价格有所回升;6月至8月为早中熟苹果集中上市期,苹果批发价格通常整体走低。
从上图可以看到,苹果期货价格在2017年12月22日上市首日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市场表现出对于新品种的交投兴趣。随后10个交易日价格处于盘整状态,此后期价开始一路下滑,在跌破8000元/吨整数关口后跌速加快,至2018年2月23日才出现明显反弹。
苹果期货自上市以来的下跌行情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苹果期货上市时间正好处于苹果传统消费旺季来临期,但是由于近期主产地苹果整体出库速度慢于往年,呈现旺季不旺的现象,导致市场对于苹果后期价格产生了看跌心理,从而造成苹果期价的第一波下行。随后从今年1月20日左右开始,山东烟台、陕西延安、山西运城、甘肃天水等苹果主产区普降大雪,对苹果出库产生进一步的不利影响,拖累苹果价格继续下滑。在此期间,同类水果如梨、柑橘等价格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甚至产生滞销情况,对苹果价格也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实践和发展建议
项目概况
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并积极开展精准扶贫、专业扶贫,自苹果期货2017年12月22日挂牌上市以来,华信期货率先在我国苹果产区、国家级贫困县陕西宜君县、延长县和甘肃秦安县接连完成三个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其中,陕西宜君县的苹果价格保险项目为全国首单,甘肃秦安县的项目为该省首单。这些项目充分体现了金融扶贫作用,产品设计尽可能提升赔付概率,以保护果农利益。
经验总结
一方面,与保险机构及投保方紧密配合、充分沟通。在上述三个苹果“保险+期货”项目中,期货公司与合作保险公司及地方政府、果农方面能够紧密合作、充分信任、及时沟通,保证了项目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执行过程中,对冲交易和资金划转都比较及时,中间各环节衔接顺畅;赔付金额确认环节公正透明,资金严格监管,专款专用,参与各方能够各司其职,保证了项目执行的顺畅。
另一方面,灵活、按需进行产品设计。三个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的运作均处于苹果价格下跌过程中,但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了期权产品,分别采用“美式+触碰式”“亚式+触碰式”等期权条款,以保障不同价格路径下赔付效果最优化。其中,在触碰条款下,当价格跌破触碰价,则赔付种植户目标价格与触碰价之间的差额;若价格未跌破触碰价,在项目到期时,农户也会获得低于目标价格部分的差额赔偿。产品加入触碰条款可在减少保费支出的基础上,更好把握住市场机会,准确地获利离场。从中可以看出,产品结构的选择十分重要,应根据具体的市场预期,灵活设置相应的保险条款。
改进空间
“保险+期货”模式目前还处于摸索发展期,此类项目未来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与订单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相结合。订单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发展迅猛,订单农业是企业在农户种粮之前就与之签订订购合同,并约定价格和数量的经营方式。在此模式下,农户和企业均面临价格波动风险。此外,“粮食银行”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操作模式,农户可在“粮食银行”进行粮食交易,以粮换粮,但是在交易以后同样面临着粮价波动风险。然而,“保险+期货”模式的存在使得经营主体在保障收益的同时,仍可享受到价格有利变化带来的收益,可为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加强与银行、政府等机构的合作。保险与期货的结合促进了我国价格保险及收入保险的发展,未来可在已有模式上引入下游企业、银行、政府机构等,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例如,引入银行机构可为购买保险的农户提供融资渠道,与地方政府进行深度合作,可引入政府补贴,在扩大保障力度的同时,探索新型补贴方式,进一步探索建立“保险+期货”模式的长效机制。
第三,开展苹果收入保险项目。在价格险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可适时引入苹果收入保险项目,收入保险既能保障价格又能保障产量,对产量风险较大的地区较为适用。种植户向保险公司购买收入保险以后,保险公司将收入保险的价格保险部分转移给期货公司,自身承担产量风险。收入保险项目的开展将进一步推进保险行业与期货行业的合作。
发展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运行机制,使此类项目惠及更多地区的更多果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引入地方政府,建立长效补贴机制。我国是全球苹果产量最大的国家,但是在农业部认定的122个苹果重点县市中,有33个是国家级贫困县,涉及数千万果农。目前已开展的部分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虽然取得了较好的价格保障效果,但是覆盖地区和果农数量较为有限。未来,在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的推广中,期货、保险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补贴机制,以此减轻果农的保费支出,以更加高效地保障果农收入。
另一方面,建议保险公司开通产品申报绿色通道。“保险+期货”项目涉及多种参与主体,中间环节也较多,从以往项目开展的经验来看,保险公司根据相应的期权条款设计申报保险产品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未来,希望保险公司可以在内部多开展“保险+期货”业务培训,建立并逐步完善“保险+期货”项目产品审批通道,从而提高整个项目的运行效率。
(作者单位:华信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