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多年的中国原油期货,3月26日终于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上市。首日交易运行相对平稳,达到预期效果,在集合竞价期间,超过400家企业参与,成交261手(单边)。参与集合竞价达成首批交易的企业有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石化亚洲有限公司、中海石油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中化石油有限公司、香港北方石油公司、广州市华泰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汇丰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托克新加坡有限公司、嘉能可(新加坡)有限公司、复瑞渤(新加坡)有限公司以及中银国际环球商品有限公司等。参与集合竞价的企业涵盖了国有大型企业、地炼企业以及境外机构。
国内原油期货上市意义非凡。众所周知,我国是全球原油消费第二大国、进口第一大国,2017年全年进口量突破4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0%。此外,从行业特征来看,原油生产和贸易企业大多体量较大,这也意味着原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要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原油相关企业需要一个稳定的风险对冲工具或者市场,最大限度地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以往多数企业在境外市场进行风险对冲,但近年来汇率市场的波动幅度加大。炼化企业的产成品主要以境内销售为主,这就需要有一个境内的风险对冲市场,不仅能够对冲价格波动的风险,还需要尽量降低汇率波动风险。我国原油期货的上市,可以说正当时。
从国内目前衍生品市场的品种结构来看,化工板块包括PTA、PVC、PP、LLDPE、甲醇、沥青等品种,但这些品种都属于化工板块的中间环节,市场缺少化工板块最上游的原料品种。原油期货的推出,填补了这一空白,使得整个期货市场的化工板块产业链条更加完整。生产企业可以更好地结合自身生产的特征,有效地选择期货品种进行风险对冲。例如,沥青生产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同时锁定原油的成本和沥青销售价格,从而获取稳健的利润。从更长远来看,原油期货成功上市,为未来汽油、柴油、天然气等期货品种的推出提供了经验。
国内原油期货的上市,使产业链企业的定价模式更加灵活。一些国外原油企业可以根据国内贸易企业或者炼化企业的需求,选择适合其需求的模式作为定价方式。例如,国内炼化企业采购量的一部分用国内期货市场作为定价基准,有效地分散单一市场定价的风险。这种定价模式使得国内用户简化了整个采购或者贸易的模式,国外原油供应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国际贸易的经验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为国内客户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体现了其自身的专业性,增强了和国内企业之间的黏度。
我国原油期货的标的对应了在我国使用占比较高的中质原油,有别于其他期货市场的品种。对于国际大型企业而言,不同的市场、不同的交易标的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对于境内企业而言,这降低了生产所需原油与境外期货市场原油标的不一致的风险。
当然,我国原油期货上市不久,围绕着原油期货推出所建立的制度体系的完善性还需要经历更多的考验。例如目前可交割品所设置的升贴水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目前的结算制度和风控制度是否符合境外机构习惯、限仓制度会不会成为大型产业机构参与期货市场的顾虑等。
从目前原油期货市场的运行来看,持仓量还未达到其他化工品种规模。这主要是因为不管是产业套保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对新品种仍处于观察阶段。对于境外企业而言,由于内地衍生品市场与境外市场在制度体系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们目前大多还在谨慎尝试阶段,在经历一个阶段后,参与度可能会提升。对于境内企业而言,利用原油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同样要由市场的成熟度来决定参与的力度。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由于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刚刚起步,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缺少对内外期货市场之间联动性的分析,部分机构目前也处于观望状态。一旦内外定价关系有了明晰的定价基础,市场参与力度将大幅提升,包括境内外原油期货之间的套利、原油与下游化工品之间的风险对冲等。
总而言之,原油期货的上市迈出了大能化板块市场发展最重要的一步,未来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原油期货将受到产业、机构、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了更多境外机构的参与,我国衍生品市场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也会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