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豆粕价格的季节性分析来看,5-6月多为易涨难跌的月份,其间影响豆粕价格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北美的潜在天气升水以及国内饲料需求旺季的逐步开启,而今年的主要影响因素中还需加上中美之间扑朔迷离的贸易关系,暂未定实施日期的大豆进口关税始终如高悬于大豆市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给近段时间豆粕价格的走势更增添了一份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在美农5月供需报告公布前,豆粕价格短期内将以偏弱回调为主,但后期中美贸易摩擦及天气潜在升水的不确定性或将再度开启豆粕价格的上涨窗口。
北美大豆天气潜在升水值得关注
目前可谓是南北美大豆种植的交替之际,此时南美大豆收割工作已基本结束,北美大豆播种工作则刚刚开始,而市场关注的焦点也逐渐由南美转向北美的大豆种植情况。由于受到拉尼娜天气的影响,今年阿根廷大豆的减产已基本落定,全球大豆供应则由此前的宽松格局逐步趋向平衡状态,接下来该平衡状态将向紧平衡或松平衡的方向发展将主要取决于北美的新季大豆种植情况。受2017年美国农民种植收益下降及中美潜在贸易战的影响,美国农户将于今春缩减大豆及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主产区休耕面积。在美国农业部3月底的种植意向报告中,美豆种植面积意外调降,远低于市场9200万英亩的预期,美国农业部将在北京时间5月11日凌晨公布5月月度供需报告,届时将公布关于大豆种植面积的最新预估。目前基于美国玉米播种进度有所推迟,市场预计后期转播大豆的面积或将有所增加,但笔者认为中美贸易谈判目前仍未达成实质性的协议,美豆出口形势严峻,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同比下降19.2%,农户担忧情绪较重,对大豆的种植意愿或将下降,今年美豆的实际种植面积仍有下调的空间。
拉尼娜现象虽已结束,但其“余威”仍存。美国中西部及北部平原的冷空气仍在滞留,且影响时间超过农民的预期,春季早期玉米的种植已受影响推迟,大豆的播种相较往年偏慢,此前中国气象专家曾预测,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和南极半岛海冰效应将导致2018年爆发厄尔尼诺现象,但从目前来看,全球海温虽有所上升,但拉尼娜现象的“余威”仍存,今年的全球天气变化或将更为复杂,随着美豆种植工作的推进,天气对价格的潜在升水值得关注。
中美贸易谈判进展引发市场关注
清明假期前后,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在美国公布“500亿美元”的加税清单之后,中国对此迅速回击,宣布将对包括大豆、飞机、汽车、牛肉及化学产品在内的美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并向WTO提起磋商请求,正式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关税的实施日期暂未公布。本月初中美双方开启谈判进程,但如市场普遍预期,双方谈判分歧依然较大,并未达成实质性的协议。近月内美国的对华大豆销售几已停止,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在截至4月19日的两周里中国已经取消2690吨美国大豆的采购合同,而在过去四周里美国对中国的大豆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0%。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将于下周访美,与美国经贸官员继续进行经贸磋商,接下来双方谈判进程的关键时间节点为5月15日美国301条款听证会及6月2日美国征税清单公示,后续的进展值得市场关注。
近期美元汇率一路走高,巴西雷亚尔汇率持续贬值至3.55一线,较年初贬值7.4%,巴西雷亚尔的大幅贬值加之强劲需求推动了巴西豆农进一步加快预售步伐。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进口商转向巴西市场集中采购,推高巴西大豆贴水,预计我国二季度到港巴西大豆成本将大概率抬高,笔者认为成本端价格的上涨将在后期传导至国内豆粕价格的上涨,但短期内美元的强势上行将通过影响CBOT大豆价格给国内豆粕价格带来一定的压力。
国内豆粕库存消费比维持高位
目前近月进口大豆集中到港压力较大,而国内豆粕现货下游需求较弱,贸易商多保持观望态度,提货节奏相对较慢,部分油厂出现胀库现象,其中以山东、华东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截至5月6日当周,我国主流油厂豆粕库存为113.85万吨,周度环比上升8.9%,重回2017年7月创下的新高区间。而从下游养殖情况来看,自年初以来,猪肉价格持续回落,养殖利润处于亏损的状态,农户养殖意愿较低,叠加豆粕价格上涨的影响,饲料配方中杂粕的替代率有所上升,猪粮比持续回落。笔者认为短期内豆粕的库存消费比仍将维持高位,豆粕价格上行承压,后期可关注水产养殖投产及油厂被动停机所带来的提振效应。
总体来看,二季度豆粕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北美潜在的天气升水、扑朔迷离的中美贸易关系以及国内豆粕现货的库存消费比,笔者认为目前豆粕市场主要受到美元走强及国内豆粕库存高企的牵制,在下游饲料需求旺季开启之前,短期内豆粕价格承压较大,但后期中美贸易摩擦及天气潜在升水的不确定性或将再度开启豆粕价格的上涨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