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伊朗核问题事态升级,引发国际原油大幅上涨,中东地区似乎从未离开过公众的视野。笔者以历史和时事为依据,综合判断本次地缘政治风险事件已到强弩之末,油价将对此前的中期上涨趋势做出调整。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原油是各国社会经济的命脉,任何原油问题都足以上升到一个国家的战略问题。全球原油分布极不均衡,存在地理上严重的供需错配,使得原油生产国与需求国在制定一系列政策时,都要包含对原油安全的优先考虑。围绕原油价格产生的矛盾,往往缘起于政治变局,终又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因此在基本面供需关系之外,政治是原油的另一核心影响因素。
进入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紧密连结在一起,区位条件的影响不断被削弱,似乎历史上由地理位置决定国家命运的论调已经过时。然而对中东地区而言,显然这是个例外。中东是世界上政局最为复杂,社会最为动荡的地区之一,地缘政治仍是其命运的主导因素,亦是研究国际原油的重中之重。
图1 世界原油储量分布
资料来源:中投期货研究所
一、受诅咒的宝藏
图2 中东地图
资料来源:中投期货研究所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部分地区至少恢复了表面上的和平,但中东却开始了新一轮的世纪战争。以色列复国至今,中东地区先后爆发五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内战、伊拉克内战,以及也门内战,规模可以称为战争的共11次,大小战事70余起。其中直接波及两大产油国伊朗和伊拉克,背后是美国和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目前已经发展为牵涉以色列、沙特、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在内,极其错综复杂的多角关系。
笔者认为,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的核心矛盾是中东产油国和西方消费国两大利益集团的博弈,直接表现为阿拉伯世界与西方文明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自20世纪初至50年代末,西方国家通过政治军事手段保持着对中东原油的垄断地位。1916年英法秘密签订赛克斯―皮科协定,将中东阿拉伯世界分成若干碎块,以便于殖民统治,这种对国界线的强行划分,为日后各种民族和宗教冲突埋下了祸根。由于中东地区地缘碎片化,很多拥有丰富资源的蕞尔小邦无力解决内忧外患,不得不依附于西方列强。中东石油的勘探、开采和销售几乎全部掌握在西方石油集团手中,结果是西方国家获得超额利润,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图3 赛克斯―皮科协定
资料来源:中投期货研究所
为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在原油贸易中获得平等谈判地位,1960年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联合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PEC。OPEC最初只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企业联合,但巴以冲突推动其成为一支团结的地区性力量。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即赎罪日战争爆发,在美国的鼎力相助下,以色列对叙利亚和埃及反败为胜,愤怒的阿拉伯世界决定对美国、西欧和日本实施原油禁运。OPEC成员国纷纷减产,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得国际油价猛涨三倍之多。该事件触发了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石油危机,所有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OPEC对原油的影响力让全世界震惊。
经过多年的发展,OPEC成为国际原油市场最具影响力的组织,目前共有14个成员国: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安哥拉、加蓬、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赤道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成员国身份冻结中)。OPEC实行配额生产制,主要通过调整原油产量来控制价格,并辅以提高油价、减产禁运等手段,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对原油定价权的控制,保障了中东国家原油产业的利益。
图4 第一次石油危机
资料来源:中投期货研究所
三、十字对新月
中东地区逐渐脱离西方的控制,尤其是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严重经济衰退,迫使美国采取新的手段谋求对原油产业链的支配,中东政策的核心就是对阿拉伯世界的分化瓦解和武力威胁。
在OPEC内部,美国针对各成员国的固有矛盾,施以区别对待的政策,试图瓦解OPEC各国的合作根基。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趁霍梅尼立足未稳之际,国富兵强的伊拉克悍然入侵伊朗,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援助。两伊战争持续了八年,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债台高筑,原油工业发展迟滞,社会经济倒退至少20―30年。目前,美国主要利用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在伊斯兰教旨上的分歧,激化以沙特和伊朗为首的两派间的矛盾,以进一步破坏OPEC产油国行动的协调性。
凭借压倒性的军事力量,1990年美国藉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发起海湾战争,2003年又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彻底摧毁萨达姆政权并瓦解了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反美势力之一。同时,在阿拉伯世界外围,美国积极扶持盟友以色列,帮助其度过建国之初的脆弱时期,并在随后的中东战争中对伊斯兰国家屡战屡胜。美国及北约在中东的军事行动带来了一系列后果,迫使沙特、科威特等石油巨头不得不重新倒向西方,以寻求国防安全上的庇护。于是,在OPEC崛起后的几十年间,美国仍然保持着对国际原油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中东地区产油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原油博弈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时间跨度旷日持久,各方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十字对新月的刀剑相向,又有貌合神离的同室操戈。深陷这两大集团的利益漩涡,中东地区的变乱格局应无止息。然而应该清楚的是,尽管利益争夺十分激烈,各方至少在维持原油市场稳定上存在共识,毕竟油价脱轨之下几乎没有赢家。因此,中东地区的博弈在斗争与合作中逐渐演变成一种动态平衡,并将长久持续下去。
图5 海湾战争
资料来源:中投期货研究所
四、伊斯兰复兴
中短期来看,中东地缘政治风险主要来源于其特殊的社会形态产生的一系列国家、民族和宗教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争端。近期伊朗与美国的交锋正是推高油价偏离基本面的直接诱因。
伊斯兰教是中东文化的根基,也是中东地区绝大多数人口的三观核心。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不同的是,中东国家普遍信奉伊斯兰教,并在宗教思想主导下发展出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从政体来看,OPEC主要原油巨头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其中,君主制分为绝对君主制(沙特)和君主立宪制(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伊拉克)、总统制(叙利亚)和领袖制(伊朗)。除战后重建的伊拉克等少数国家外,无论何种政体,本质上都是典型的政教合一国家,其政治世俗化程度远远落后于世界主流国家,而民主化更在世俗化之后。
伊朗政体属于共和制中的领袖制,即国家最高领导人并非总统,而是政教合一的领袖。伊朗最高领袖正常为终身任职,拥有内政外交等所有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兼任国家武装力量总司令,可以任免总统。伊朗现任最高领袖是“大阿亚图拉”阿里・ 哈梅内伊,同时也是什叶派8000万教徒的精神导师。如上一任领袖霍梅尼一样,哈梅内伊在政治上属于传统保守派,认为伊拉克在战争中败北的原因是西化和腐败,于是大力提倡遵从伊斯兰教旨的生活。目前伊朗国内外形势颇不乐观:内部长期执政专权,政治管控严厉,民众不满情绪滋生;国际上对美一贯采取强硬姿态,长期遭受明暗经济制裁,伊朗核问题持续发酵。
图6 伊朗伊斯兰革命
资料来源:中投期货研究所
五、总统的决断
在伊朗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关于“伊朗是主要的地区不稳定因素”的论调无疑火上浇油。中东问题上,特朗普一贯坚持,分化瓦解是壮大自己、打压敌人的重要手段,其所作所为也确实表现出明显的孤立主义色彩。与乔治・布什打压地区性大国的大棒战略不同,特朗普似乎更愿意在中东各国关系中纵横捭阖,以增加谈判筹码,并从中坐收渔利。特朗普认为,将盟友以色列与沙特为首的逊尼派国家联合起来对付伊朗,是实现美国中东政策目标的最佳途径。
更令人难以捉摸的是,特朗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变数。美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总统像特朗普那样,入主白宫后连续发表诸多自相矛盾又容易触犯众怒的言论。回顾中美贸易战的一波三折,还有和平壤方面扑朔迷离的关系,近期重大政治事件上,特朗普往往突然抛出语惊四座的声明,然后在未来数周或数月内轻易地改变其想法。这些看似任性而激进的举动背后,却不乏深思熟虑和深谋远虑,貌似混乱矛盾又让人无从预测。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有关特朗普中东政策的分析都显得非常艰难。
图7 特朗普在The Apprentice
资料来源:中投期货研究所
六、铁幕笼罩波斯湾
无论如何,特朗普政府已经宣布退出P5+1六国集团(中美俄英法德,即五个常任理事国外加德国),并恢复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相当于单方面撕毁伊朗核协议。对此德黑兰方面表示,将暂时遵守核协议,但同时威胁将重启铀浓缩活动。伊朗石油储量丰富,产量和出口量在OPEC中位居前三,地理上扼守有世界油阀之称的霍尔木兹海峡,在原油供应端极具影响力。根据历史合理推演,如果伊朗核问题继续激化,将可能对国际原油产生三个主要后果:美国制裁下伊朗原油全面禁运;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交通要冲;美国武力入侵伊朗导致原油全面停产。
第一个事实已经发生。美国宣布重启核协议中豁免的经济制裁,并敦促各国实施对伊朗原油禁运,目前制裁仍有加码的趋势。但欧洲对此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以法国的提议为代表,相比严厉的全面制裁,修改和完善现有核协议更能令伊朗接受。由于欧洲国家和伊朗原油贸易往来密切,利益绑定使得原油禁运阻力非常大。美国很难罔顾传统盟友的意见而一意孤行,伊朗大概率不会再次遭受国际上的全面经济制裁。就算采取联合禁运,市场也有充分的时间寻找替代货源,消化负面影响。此外,沙特拥有大量富余的原油生产能力,倘若伊朗原油供应出现问题,沙特能够迅速扩产来填补产能缺口,维持量价稳定。
第二点不排除发生的可能。如果伊朗核问题谈判失败并升级为军事对抗,参照两伊战争中的表现,伊朗可能再次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这个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国际社会对此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作为波斯湾唯一的出口,霍尔木兹海峡是海运原油输出的必经之路,日均原油出口量超过1500万桶。伊朗地理上据守霍尔木兹海峡,并拥有对其短时间封锁的能力。当然,此举将冒天下之大不韪,美国海军也完全有能力解除封锁,伊朗料将不会铤而走险。
图8 中东国家原油产量对比
资料来源:中投期货研究所
第三点是最坏的假设,但至少目前来看,美国对伊朗发动战争不是明智之举。基于伊朗存在核威慑的假定,国际社会通常认为伊朗是一个潜在或事实上的有核国家。尽管目前伊朗尚不具备将核反应堆武器化的能力,但核威慑效果已经初见成效,即不动用核打击就无法推翻伊朗政权。1949年《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第56条规定,“不得攻击含有危险力量的工程和装置,由此造成的平民大量伤亡,将被视为严重破坏人道法的行为,会被直接定性为战争罪。”伊朗核反应堆已经注入核燃料,任何进行军事打击的国家都将陷入极其不利的地位。既然美国没有动用核武器的决心,那就意味着伊朗已经拥有一定核威慑力量,虽然非对称却是有效的,足以保证免遭直接的常规军事入侵。
图9 伊朗核设施
资料来源:中投期货研究所
从伊朗方面看,虽然美国撕毁核协议在先,但德黑兰方面仍保持较大限度的克制。自伊斯兰革命以来,长期的国际制裁遏制了发展机遇,八年的两伊战争又令其国力大伤,国内失业和通胀问题十分严重,去年多地爆发民众抗议示威活动。一旦同美国、以色列和沙特等国进入战争状态,原油贸易将彻底瘫痪,进而面临社会崩溃的危机。伊朗核问题发酵至此,继续恶化的风险将是国际社会不愿接受的,笔者认为,接下来各方将努力控制事态,逐渐由对抗升级转向谈判协商,伊朗地缘政治风险对国际原油的影响正在被市场所消化。
七、中东战争油价暴涨
在人们的常识中,中东地缘政治紧张基本等同于油价上涨,交易行为容易被风险炒作情绪左右。然而,盘点70年代至今中东地区的历次战乱,仅在部分情况下,同时期油价出现明显上涨趋势。中东地缘政治并不是国际原油上涨的充分条件,加入对基本面供需因素的考量后,不难发现:当中东地区爆发冲突时,若世界原油供需缺口扩大,油价大概率表现为趋势性上涨;若原油持续供应过剩,油价对地缘危机的反应往往较为平淡;若原油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时,则地缘政治对油价的提振或打压作用都不明显。在OPEC持续18个月的减产推动下,世界原油库存回归五年均值水平,2018年国际原油实现再平衡,地缘政治的影响不会被无限放大。
图10 中东战乱不必然带来油价上涨
资料来源:中投期货研究所
综合本文所述,笔者认为,本次伊朗核问题引发的国际原油上涨已经是强弩之末,地缘政治风险因素正在被市场消化。从原油供需关系角度看,目前不足以支持如此高的位置,油价将迎来一轮回调,震荡中向基本面逐渐回归。但中东地区始终处于多事之秋,OPEC与美国关于原油定价权的博弈仍将继续,阿拉伯世界和西方国家文明与利益的碰撞下,也许下一个地缘政治事件正在悄然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