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海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红松在接受中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伴随创新业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经纪业务在期货公司的营业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但当前阶段其仍然是期货公司的主要业务,也是期货公司开展创新业务的根本保障。
多管齐下挖掘“商机”
中国证券报:海通期货2016年业绩喜人,利润翻倍。作为券商系期货公司,在股指期货受限的情况下,海通期货如何取得优异成绩?在拓展商品期货业务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吴红松:公司管理层科学研判、积极应对,抓住了商品市场爆发的有利时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单边计算,公司全年期货代理成交量2.98亿手,同比增长66.62%;成交金额16.49万亿元,市场份额8.43%,行业排名第一,比去年提高了2.53个百分点;商品期货成交额占公司总成交额的91.20%。而前几年公司的金融期货成交额占比超七成。
公司在拓展商品期货业务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方面下大力气将原有的股指期货客户转化为商品期货客户,同时多管齐下深入挖掘潜在商品期货客户;另一方面,优化交易资源,吸引量化交易客户。在公司的支持下,通过提高行情速度等技术手段,吸引了市场的高端客户,尤其在上期所的市场份额取得了较大增长。
同时,加强对客户的技术服务与管理。通过内部协同,建立了客户问题反馈与处理的有序通道,流程更加全面与顺畅,在对客户问题的响应和解决方面,执行力及工作效果都有提升。
依靠但不依赖传统业务
中国证券报:公司如何看待传统经纪业务对期货公司的业绩贡献?作为期货公司龙头之一,海通期货是如何依靠传统业务发展并摆脱传统业务依赖的?
吴红松:尽管伴随创新业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经纪业务在期货公司的营业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但当前阶段它仍然是期货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也是期货公司开展创新业务的根本保障。期货公司通过做大传统业务成为客户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平台。平台越大,开展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国际化等创新业务的基础就越扎实。
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协同发展、相互促进。为持续筑牢传统业务根基,公司一方面以IT为抓手,建设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提升服务能力,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积极转变管理方式,强化业务支持,通过设立分公司,缩短管理半径、突出业绩导向,从而进一步提升业务团队凝聚力、协同性和整体战斗力,促进营业部转型发展。
公司依靠传统业务发展并摆脱传统业务依赖,主要有以下措施:首先,前瞻性的战略决策。公司多年来,从渠道建设到主抓新品种,从上线CTP、重整IT到强化风控体系建设,从推出一系列创新营销到123营销工程、拓展金融机构等等,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步,都踩准了市场的节奏,把握住了发展的方向和主动权。其次,发挥规模化和影响力优势。海通期货今天的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不仅使公司传统业务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也为创新业务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再次,市场化的团队和竞争优势。公司通过市场化招聘,打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绝大部分业务和客户都是通过自己在市场中竞争所获得的。最后,利用股东综合资源优势。海通证券(600837,股吧)具有品牌、客户、资金、技术、研究等各方面丰富的资源优势。我们背靠大船、充分借助总公司资源优势、促进协同发展。
积极发展主动资产管理业务
中国证券报:在创新业务上,资产管理业务是期货公司的新亮点,公司2016年资管业务发展情况如何?在资管新规后,公司如何调整该项业务并取得进一步发展?
吴红松: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期货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公司2016年资管业务规模峰值达到210亿元,共运行247个产品。公司通过调整投资决策委员会决策流程,专门成立针对资管业务的风险控制委员会,新设产品中心作为对公司所有资产管理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服务等手段理顺资管业务管理框架,促进资管业务快速发展。
自2016年7月资管新规颁布以来,八条底线极大地限制了以第三方投顾为主的结构化产品推进,期货资管新增规模和数量均有大幅下滑。整个期货资管的发展态势由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快速前进转变为以自主管理为主的缓慢前行。在大资管、一体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下,政策套利空间越来越小。积极发展主动资产管理业务既是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核心和竞争力所在,也是积极响应监管号召的必然要求。
公司已推出自主管理型资管系列产品,由CTA策略团队、固定收益团队和期权策略团队共同管理,三个团队都具有丰富的产品管理经验和良好的业绩。该系列产品主要投资于期货市场,在资管新规实施的背景下,是回归期货资管本源的全新产品。除了发展自主管理型资管业务外,加强与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拓展新的合作模式,也是公司努力探寻的发展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