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原油期货

东亚油价谁说的算?

时间:2017-05-16 22:31:35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要资讯。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核心观点:传统的东亚地区原油定价被动跟随Brent,INE原油上市后咱们亚洲人的事情自己说的算!如何当家作主,如何把握新合约下的套利机会,笔者将一一道来 」

传统:东亚地区原油定价被动跟随Brent

东亚作为最大的销区,定价机制一直仰“欧美”鼻息,此前上市的日本Dubai原油也不能摆脱梦魇,随着中国崛起,市场亟待形成自己的定价机制。

首先我们来看传统的东亚原油定价机制。

全球的原油定价基准基本上分成三个部分。以WTI为基准的美洲地区,以Brent为基准的欧洲与北非地区,以及以Dubai为基准的东亚地区,但是Dubai的价格也是参考Brent和WTI的基准制定。美国的原油目前已自产自销为主,在页岩气革命之前,美国还需要进口Brent原油,导致WTI -Brent价差较高,但在2010年页岩气开始成功进行商业开发之后,出现WTI贴水Brent的局面。

东亚油价谁说的算?传统全球各地原油定价基准

改革:INE原油与Brent争夺在东亚的定价权

前文,我们提及东亚地区原油定价被动至极,以中质含硫原油为标的的期货合约缺失,以轻质低硫原油为标的的Brent已经完全不符合东亚实际需求。

具体来说,当下全球原油期货市场主要分为两大阵营,NYMEX的WTI原油期货与ICE的Brent的原油期货构成了第一阵营,所交易的原油主要为轻质低硫原油,分别出产于欧洲北海地区与美国德克萨斯州,主要交易地区也集中在欧洲和美国。第二阵营则主要是由中东的产油国以及东亚的中国、日本在内的主消费国构成,主要交易的品种是中质含硫原油。由于低硫原油质量比含硫原油要好,因此价格稍贵,而一直以来由于ICE的影响较大,导致中东出口的石油多以Brent的基准定价,对于中国、日本等主要进口国吃亏则比较大。

东亚油价谁说的算?INE原油期货合约(时间:夏令时)

INE原油如何与Brent争夺东亚定价权?

1、设计更贴近东亚需求

以上,我们分析了传统原油定价机制与东亚实际需求的错配,那么,不想再吃亏的中国决定上市自己的原油交易品种,并且允许外国投资者参与交易,以此来促进我国原油期货的国际化,争取东亚地区原油定价权。基于国内的油田产油以及炼油厂使用的原料均为中质含硫原油。我们将产自阿联酋和阿曼的原油作为基准价,在此基础上根据油品质量高低以及运输成本添加升贴水价。

东亚油价谁说的算?可交割油种以及升贴水

目前我们制定的7种可交割原油总产量为472万桶/天;可交割资源总量是我国消费量980万桶/天的48.2%,相当于大庆油田日产量的6倍。

东亚油价谁说的算?可交割油种产量

2、交割制度更灵活

除了标的与东亚实际需求的准确定位外,交割便利也是争夺定价权的关键一环。INE原油提出了新的交割机制――保税交割。保税交割制度的实施也是为了减少税负,促进原油贸易的流动,目前已经拟定7个港口作为保税交割地:大连、青岛、烟台、日照、上海、舟山、湛江。

东亚油价谁说的算?保税交割

综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东亚原油的定价中国人说的算!那么除了我们不必多虑的成交活跃度外,从交易的角度,我们更需要关心可能存在的跨市套利机会。INE原油横空出世后,传统的跨市套利也将打开新的思路。

跨市套利的传统套路

美国和欧洲的原油贸易格局可以从WTI和Brent的价差图上反映出来,2010年前,由于美国中部至东海岸的原油输送管道以及页岩气技术不成熟,还需进口Brent原油,导致了Brent升水WTI。2010年后随着原油管道建成以及页岩气技术发展,美国的原油产量已经达到自给自足的水平,WTI贴水Brent,但之后美国原油贸易开放,地区间流动增强,两者的价差重新回到-5―5的区间之内。

东亚油价谁说的算?WTI与Brent价差

中东出口的原油传统参考Brent的定价为基准,大概是地理位置上离得比较近。但随着美国的原油市场开放,其价格与美国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设想一下,当中国原油期货上市之后,三大原油市场间的价差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东亚油价谁说的算?中东原油与WTI价差

跨市套利的新思路

地区间的市场价差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市场强弱、运费、各品种之间的升贴水情况,以及要考虑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

中国进口权限制:中国市场原油非自由流通,且日韩以轻质原油需求为主(原油并非标准品,炼厂需求对于品种有较为明确的偏好);交割库容限制:8家指定交割仓库,10个油库,库容635万方,一期拟启用核定库容300万方;市场油种之间的贴水变动较大,若交易所设定固定油种贴水,需密切关注现货之间的贴水变动。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要资讯

  • 上一篇:新奥能源获富瑞首予买入评级 涨逾3%
  • 下一篇:进口煤政策成影响煤价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