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我国农产品(000061,股吧)定价机制是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环节,其核心为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近日,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分别印发了《黑龙江省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印发辽宁省统筹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大豆补贴方式将由原来的目标价格补贴形式改为对生产者进行补贴,在这一新的补贴和定价机制下,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更为市场化,更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更有效地引导农业资源配置,可谓意义重大。
种植成本过高导致农民难言回报近年来,中国农民的种植成本日渐提高,而在大量进口农作物的冲击之下,农产品价格维持低位,农户的种植收益较低。在近期资管网和中国玉米网联合进行的春播调研中发现,以玉米为例,2016年算上各项生产成本,每斤玉米的保本价为0.5元,而去年实际价格每斤可卖0.45-0.46元,如此算来,每公顷地要亏损1000元左右,农民最终只得依靠农业补贴来弥补亏损,而国家的农产品进口依存度却日渐加大。就大豆而言,2001年至2015年间中国大豆的亩均总成本已增加210%,远高于美国35.29%的增幅,从2010年起,中国大豆亩均总成本已超过美国,并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而大豆的进口依存度也攀升至85%以上,所以当前我国农民收入下降、种植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进口依存度过高等问题都迫切亟待解决。
改善种植结构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即为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收储制度的改革和粮食价格的市场化即为本轮改革的第一步,在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本次发布的补贴方案中,主要有两大亮点值得关注,一方面政策明确了大豆补贴方式将由目标价格补贴正式转为生产者补贴,发文中言明补贴将归实际生产者所有,实现大豆和玉米的补贴机制相衔接,价格由市场所决定,让大豆生产者真正受益;另一方面大豆的生产补贴将会高于玉米的补贴,两省发文中均明确提出,原则上大豆生产者的补贴标准要适度高于玉米生产者的补贴标准,补贴额度的确定要有利于引导扩大大豆种植,在非优势产区调减玉米种植。新的补贴制度将会进一步助力国产大豆种植面积的提升,同时引导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逐步实现大豆和玉米的轮种。据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组织所属试验站和示范县对农户种植意向进行的调查显示,2017年农户玉米种植意向降幅为10.9%,其中大部分将用于改种大豆,同时国产大豆的市场化程度将会有所提高。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指的是由政府设定目标价格,再针对这一目标价格对生产者实行补贴,但目标价格的人为设定容易偏离实际均衡价格,从而造成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而调整为生产者补贴之后,大豆上市后的价格将依据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来定,国家的补贴可以省去中间流转环节,使农户真正享受到实惠,从而增加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提升经济效率。除此之外,对于农机具等的补贴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辅之以土地流转政策,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提升国产大豆的有效供给。
实现土地流转后促进农业技术变革
我国农产品购销长期以来依托于政府托市,农业生产成本偏高使得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但农民却没有真正享受到收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土地规模化推广受制,根本在于我国土地流转的不畅通。农业土地的分散化经营,使得农业先进机械难以推广,农村生产设备落后,种粮大户不敢长期投入,承租关系不稳定也提高了生产成本,不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提出将土地流转的改革方向定为“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模式,鼓励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流转,预计2017年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或将加速推进,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政策方向。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将有利于种植结构的优化和农产品定价机制市场化,但这仅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初级层面,改革的深层次意义在于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向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未来改革的核心将主要依靠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技术革新进步,相信不远的将来我国农业生产、流通会由此产生勃勃生机。(特约撰稿人李文婷,文章来自农产品期货网独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