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为全球可燃冰开采第一国,标志着中国站上全球能源革命高地。可燃冰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清洁高效的未来替代能源,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有望减少中国石油(601857,股吧)依赖。
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据央视新闻18日援引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消息,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上的永久冻土中,是天然气及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结晶物,因为外观似冰,遇火即燃烧,所以称作可燃冰。燃烧后,可燃冰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很多,但能量高出数十倍。
可燃冰的最大特点就是能量密度高。它占用体积小,却蕴含大量的能量。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举个例子,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的话,那么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万公里。
此外,可燃冰储量巨大,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全球可燃冰资源量约为2100万亿立方,估计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截至目前,全世界直接或间接发现的可燃冰矿点超过200多处。不过很多矿藏地点都过于分散,不利经济开采,而开发难度甚高。全球海底可燃冰的甲烷总量大约是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如果开采过程中不慎导致甲烷气体大量泄漏,将可能引发强烈温室效应。故如何安全、有经济效率地开采,并且把甲烷气体分离,是全球研究和利用可燃冰共同面对的难题。
7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地都斥巨资勘探,研究开采方法,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未达到连续产气的预定目标。中国于1999年展开大规模可燃冰研究计划。我国管辖海域和陆区也蕴藏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通过勘查,2016年在我国海域已圈定了6个可燃冰成矿远景区,在青南藏北已优选了9个有利区块。据预测,我国可燃冰远景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油当量,潜力巨大。
自今年3月28日以来,负责勘探的钻井平台“蓝鲸一号”在距离香港285公里的南海神狐海域进行勘探。自5月10日正式出气至今,已累计产出超12万立方米甲烷含量高达99.5%的天然气。实现连续超一周的稳定产气,标志着我国进行的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这不仅表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开发的核心技术得到验证,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称:
“这一次天然气水合物的试开采成功,将会是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由我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将会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李金发表示,下一步是继续在附近海域进行二至三个不同矿区和类别的试开采工作,以积累更多经验。他又说,以目前试采的连续性和产气量来推算,距离商业性开采应该不远,相信2030年前,可燃冰将达到商业性开发利用。保守估计,我国可燃冰的总资源约是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等资源量总和的两倍,按当前的消耗水平,可满足我国近200年的能源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