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增长模式从基本积累到创新驱动转型,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改革关键期。加快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以及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都需要充分利用期货衍生品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这将为期货以及衍生品行业提供广阔空间。5月26日,在第十四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分论坛上,围绕着服务,“发展”“创新”“融合”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关键词。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是对期货公司、银行、保险机构,还是实体企业,就未来市场中的风险管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风险管理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国内风险管理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2016年的数据显示,风险管理业务规模增长到222亿元,增长了96%;仓单服务销售总额为1340亿元,增长了5%;合作套期保值与风险管理业务签约实体企业有776家,增长60%;场外衍生品新增名义本金达到140亿元,较2015年增长237%。
“2015―2016年,国内风险管理业务总资产从113亿元增长到222亿元,总资产增长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参与数量增长,2015年只有40多家,现在已经有62家风险管理公司加入到这个业务;二是业务利润增加,这几年已经有一些风险管理模式出来,也开始有一定的盈利模式,利润增加也体现在总资产里。”申银万国智富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寒立分析说,在2015―2016年申银万国智富投资有限公司的业务规模也翻了一倍,跟行业发展相匹配。
借着发展的浪潮,不仅是申银万国智富投资有限公司,在一年多时间里,不少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其中,华泰期货的风险管理公司华泰长城资本的表现较为突出。据了解,该公司今年同时取得了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两大期权品种场内做市商资格。其场外期权自2015年底启动以来,在交易规模,权利金收入等各项指标上迅速跃居行业前二。按2017年数据统计,其规模更是占据全国市场60%以上,处于行业绝对的领先位置。
“我们的风险管理业务之所以迅猛扩张,主要在于我们把客户服务做得很深。”华泰长城资本副总经理兼期权业务部总经理程鹏解释说,这个市场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少数客户的需求可能远远超过了风险管理公司能够承担的服务能力,这一点是华泰长城资本与其他风险管理公司的一个重要区别。
他认为,在衍生品业务的新市场里,“普及”也许是风险管理公司的普遍做法,但是有效“普及”需要通过“榜样力量”来实现。“我们自己实践的经验就是树立榜样、树立龙头企业,一个企业在风险管理业务做深之后,就有典型案例跟其他企业分享。”程鹏说,一个企业若能树立起行之有效的标杆案例,就会带动其他企业来效仿。
机遇与挑战并存。从间接到直接的参与,从单一到多元的模式,从简单到复杂的设计,为期货公司带来较大的发展机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风险管理服务业务大发展的同时,风险管理公司也遇到了需要攻克的难题。“一方面,需要比较专业的团队设计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产品;另一方面,需要更大的期货市场,现在期货品种还不够丰富,而且一些品种流动性不足、成交量不够大,没有办法完全满足客户需求。另外,还需要完善投资者结构。”蒋寒立坦言。
定位主导风险管理团队的搭建
就实体企业而言,当前对于期货不是“会不会用”的问题,而是“定位准不准确”的问题。
“企业在套期保值过程中,从时间维度看,定位是最重要的。”华泰长城国贸总经理于成刚表示,很多企业认为期货是把“双刃剑”,有优势也有劣势,问题在于企业的定位。他说:“一个企业从事期货业务或使用这个工具,首先要明白"你到底要用期货干什么",这个定位决定了企业很多做法,包括整个企业团队的搭建。”
从套期保值角度来看,如果定位准确,在企业建立团队的时候,无论是研发还是交易,企业对待整个价格问题与投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价格的定位由成本和供需两点决定。供需决定不了下游产品价格,下游产品的绝对价格是由上游原材料产品决定的。”于成刚表示,下游产品的供需只能决定下游产品所在产业链利润和供求情况,这句话指导企业在研发中什么时候做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做到什么程度。
当然,企业搭建团队离不开“宏观、产业、技术”三个系统的建设。“由于我们企业对宏观的要求不是一个宏观对冲基金,所以企业只需要知道现在是春夏秋冬哪个季节就可以了。”于成刚说,尽量让自己做到冬天穿棉袄,夏天穿短裤,这对企业经营指导来说已经足够了。
据他介绍,即使现在价格上涨也是在一个大级别反弹过程中,由于需求没有持续上升,不存在产业连续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应端引起价格急剧上涨,但是供应端价格上涨、下跌没有改变实质性问题。
企业要建立团队,对产业的研究是基础,需要有一个研究基本面的小组和团队。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做绝对价格涨跌,不仅需要研究所经营品种的涨跌,上下游产业链定价都需要涉及。“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团队通过基本的分析去寻找市场矛盾,然后选择投资工具。”于成刚解释说,由于基本面很难选择时点,而技术分析可有止损选择,可让企业看到客观事实,所以企业建立团队“宏观、产业、技术”这三方面的人才缺一不可,关键是要把这三方面串联在一起形成策略。
在此过程中,企业还需注意风控和部门架构的设置。他认为,在套期保值的风控时,财务要和套期保值团队绝对分开,而且两个部门不能同时进行期现业务的操作。“套期保值和期货交易最好是一个人来负责,剩下可以分小组做,否则没有时效性,竞争性也会有所弱化。”于成刚说。
在他看来,套期保值现在不是企业“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同时,当前市场中也出现更多的衍生品,来节省做套期保值成本和提高套期保值的效率,这也对企业的业务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
扩规模、增业务三方融合发展
在风险管理业务服务实体企业中,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期货公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银行与保险机构也成为风险管理服务的重要参与者,期货、银行、保险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在未来市场中也将大有可为。
据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上海分行金融同业部副总经理马嘉介绍,商业银行和期货市场有多年深入的合作,基本上基于以下四种模式:
一是关于期货的自营交易,不管是外汇还是商品交易团队,商业银行的自营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国内目前只参与黄金和白银期货,还没有完全进入到大宗商品中;二是在代客衍生品方面,为企业法人代客交易提供服务;三是除了债券、货币市场外,资产管理业务也参与权益类市场,包括衍生品市场一些资产管理的投资标的;四是在传统的经纪业务合作上,最基础的是转账业务。“我们今年有望和部分期货公司进行合作,做一些创新,利用手机银行、互联网平台,帮助潜在个人投资者比较方便地加入这个市场。此外,还有资金清算结算上的合作。原油期货推出后,希望以期货资金代理银行身份,为投资者提供一些服务。当然这还有赖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政策上的准入。”马嘉称。
除了银行机构外,保险机构也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与期货市场合作做了大量的项目。中国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张立表示,2015年年底,农业“期货+保险”开始试点工作,经过两年的时间,在各方合作下,该项目顺利推进。目前品种已由大豆、玉米,扩展到橡胶、白糖、棉花,大部分品种已列入试点范围。
他认为,农业“期货+保险”模式优势已经逐步显现,必然对农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一方面,大幅提升农业保险保障程度。“原来的农业保险模式或是广覆盖、低保障的特点,或是低保费的特点。虽然这种模式在农业保险起步阶段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新兴农业主体大量产生,新兴合作社、家庭农场、一些龙头产品企业的经营规模相对集中,风险也更大,对风险保障的需求更高,传统的农业保险模式显然不能完全保障风险。就保险公司而言,在与期货公司合作后,承保能力大幅提升,更好满足了新型企业的保障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自资源。在定价机制方面,传统农业保险是保成本、保产量,是基于传统数据基础、运用清算基础,基于定量定价分析,得出对未来风险评估。然而,期货市场是通过供求双方公开竞价,公开性、透明性、准确性可能会更高。“保险跟期货合作可以更好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自资源,所以在定价上会更准确,更好服务于农业保险。”张立说。
在张立看来,“期货+保险”模式的前景和潜力非常广阔,对于该模式的创新他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保险产品可以进一步升级。目前“农业+期货+保险”主要是价格保险,未来可以直接做预期收入,或者是收入保险,直接做经济主体预期收入更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产品特点,开发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指数类保险。
第二,目前主要是保障风险,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可以发挥征信作用。因为“期货+保险”增加了农户或经营产业水平,为他们贷款提供更大帮助,还可以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期货+保险”可以直接把贷款机构引进来,形成“期货+保险+融资”全方位合作,形成完整的农业金融体系。
第三,随着农产品(000061,股吧)模式成功推进,可以把这个模式拓展到所有大宗商品中,包括钢铁、原油以及金属类大宗商品。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期货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期货公司、银行、保险机构需在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上把立足点放得更远,而不是在短期扩大规模。总之,做大业务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把合作做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