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霾季将至的冬天,有种悲哀叫做――“煤改气”遇到天然气短缺… 绿水青山的愿景非常好,但deplorable们难耐冬天苦寒。黄衣使者红衫儿说啥?加多床被子?
陕京四线开通都压不住天然气价格, 近日液化天然气价格创下 9400元/吨历史新高,比柴油还贵3500元/吨。自9月以来,LNG累计涨幅已超过100%。分析 认为,煤改气及北方供暖季等因素大幅提高了天然气需求。
从11月28日0时起,河北省天然气供应进入Ⅱ级预警(橙色)。根据应急预案,依据国家天然气利用政策,全省迎峰度冬期间按用户性质减供或停供顺序为:天然气化工用户―工业燃料用户―汽车用户―公共服务用户―城市供暖―居民生活用气(医院、学校等)。
Ⅱ级橙色预警仅次于最高预警:严重紧张状态预警,全省供需缺口达10%―20%,并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省应急领导小组将指导各有关设区市、直管县(市)按照保供顺序对工业、商业用户限(停)气,并采取其他综合紧急措施。
中国天然气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力争提高到10%,届时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000亿立方米,2030年消费量将进一步提高到6000亿立方米。然而,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尚不成熟,伴随着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中国供气安全保障问题越来越严峻。
天然气需求大增:主推手是煤改气“煤改气”主要替代领域:第一类是散煤用户;第二类是工业制造业企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水泥等;第三类是燃煤电厂。 2017年作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目标年份,各地纷纷加大“煤改气”的实施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地位。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就煤改气规定了量化指标,然而地方政府煤改气的数量早已超过了量化指标。 在此背景下,从今年夏天开始的天然气消费量曾猛增的趋势,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峰谷差不断拉大,天然气供应面临着储气调峰设施不足等制约,天然气供应形势较为严峻。
无序的煤改气使得供应愈加紧张在计划之内的煤改气,基本可以得到天然气的保障,毕竟,中国的天然气保供原则,第一条就是保民生。 仅今年,河北省就增加了200万户左右的城乡冬季采暖用户,因此,冬季采暖季的天然气需求就要增加20亿立方米左右。这些增量都还在计划之内,但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是那些突然间冒出来的煤改气增量。比如山东,煤改气用户一下子多出来50万户,并未在计划之内。这个巨大的增量,资源在哪里?由谁来供应?怎么供应?一下子都成了问题。
2017,天然气消费爆发式增长
根据发改委的最新数据,2017年1~10月全国天然气绝对消费量1842.9亿立方米,同比增加275.7亿立方米。预计全年天然气消费量2314亿立方米,增量33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达到16.8%。其中,2017年前半年同比增量超过2014~2016年的全年增量,二、三季度的月度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全年增量是2010~2016年年均增量的两倍以上,刷新我国消费增量的历史,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中国经济增速略有回升、天然气价格回落、煤炭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天然气消费量从今年夏季(传统淡季)开始即保持了每天超过1亿立方米的消费规模。根据发改委的数据,今年前九月天然气消费量就已经达到1677亿立方米,增长18.4%。
天然气供给来源及储备能力
2017年支撑我国天然气市场消费增长的主要资源是国产常规气和进口天然气,资源每年的增量不足以支撑天然气市场连续300亿立方米的年增量。进口LNG和进口管道气受到接收站、管道能力和进口气价资源的制约。未来,国产常规气产能释放的红利将会逐步减弱,产量增量将维持在80亿方以内。 除上述资源外,其他资源在短期内也难以大规模增长。 前不久有关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尽快建成三天的天然气储备能力。这也就是说,很多地方现在连三天的天然气储备能力都没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地下储气库仅不足20座,有效储气量仅占天然气消费的2%左右,大大低于国际16%的平均水平。 对比其他国家,德国拥有超过其三个月用量的天然气储备,因而在几次俄乌天然气断供危机中,从没有出现过气荒;美国目前地下储气库数量将近500座,有效储气能力占总消费量的占比接近20%。
天然气市场化的最优路径待探索
市场化规格:在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和最高层的改革意愿之下,加速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进而加速提高天然气使用比例已是各界共识。但市场化的路径如何选择,各方仍莫衷一是。 一个流传比较广的方案是,将油气管网从三大石油公司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实现对下游的公平接入,以此加速油气产业的市场化。这一方案有理论基础,有现实需求,也有国外经验支持,但也未必就是中国天然气产业市场化的最优路径。 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通常情况下,其含义有二:一是要有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化的供求关系;二是市场主体在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下形成交易价格,资源则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完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