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国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中值得纪念的一年:“保险+期货”模式渐趋成熟;白糖、豆粕期权落地填补我国商品期权空白,场外期权市场爆发式增长;在期货公司“走出去”、国际参与者“走进来”背景下,期货市场国际化提速。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的期货市场,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其对经济的稳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展望2018年,业内专家认为,国内金融市场及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期货市场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和期待。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化进一步推进,2018年国内期货行业拥有长足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 张利静
“保险+期货”支农惠农范围明显扩大
从2014年、2015年的初步试验成功到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保险+期货”模式在支农惠农和助力精准扶贫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17年,随着这一模式在多品种、多试点铺开,并不断总结完善,期货市场服务农业实体的深度和广度空前。
该模式最早起源于2014年大商所在东北地区开展的大豆、玉米场外期权试点。2015年,在场外期权试点的基础上,大商所引入保险公司,首创“保险+期货”模式。2016年,大商所开展了12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支持资金2000多万元,为4000多户农民提供价格保险服务。2017年,大商所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数量和支持力度,开展32个试点项目,支持资金6000多万元。在试点范围扩大的同时,试点模式也不断创新,2017年大商所在价格险的基础上推出收入险,其中32个试点中有9个是收入险试点。
郑商所支持的“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也不断开花结果。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郑商所从2016年开始选取白糖、棉花两个品种开始“保险+期货”试点建设,当年共顺利完成6个试点,支持资金425.2万元;2017年,郑商所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共开展24个试点项目,其中白糖16个、棉花8个,覆盖5个省区,14个国家级贫困县,支持资金总额达2000万元左右。
2017年5月份,上期所发起并支持的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项目也正式启动,扶持资金3960万元,覆盖海南省、云南省15个贫困区县,其中14个为国家级贫困县,涉及天然橡胶现货产量约36000吨,种植面积约40万亩。上期所相关负责人指出,2018年,上期所将加大对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受益人数和覆盖种植面积。同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推动“保险+期货”向政策性农业保险转型,建立可以长期持续的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在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的支持下,大豆、玉米、棉花、天然橡胶等品种“保险+期货”项目顺利完成理赔,参与的农户切实从中获利。
如,由南华期货与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联合开展的海伦市大豆价格保险试点项目,共计赔付153户农民152.14万元,扣除农户自缴保费成本,农户净收益97.2元/吨;由国信期货和中国人保财险承办的棉花“保险+期货”新疆巴楚试点,共顺利赔付参保农户52万元。此外,由华泰期货、海通期货、国泰君安期货公司与人保合作支持的琼中天胶“保险+期货”项目,完成赔付240万元,其中贫困户受益金额达115.2万元。
衍生品市场体系不断丰富
随着近几年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期市创新加速,期货品种加速丰富。截至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品种已达56个,其中商品期货48个(郑商所18个,大商所16个,上期所14个)、金融期货5个、商品期权2个、金融期权1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农业、金属、能源、化工以及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的产品体系。除原油、天然气外,国外市场成熟的主要商品期货品种均已在我国上市。
2016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量41.38亿手,成交金额196万亿元。2017年1-12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30.76亿手,累计成交金额187.9万亿元。
期货市场发展离不开期货品种的丰富和创新。2017年,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增加了两员“新丁”:棉纱期货、苹果期货。此外,豆粕期货期权及白糖期货期权在上半年的推出打破了我国场内商品期权的空白。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仍在积极稳妥筹备新品种的推出,除了市场十分期待的原油期货,还有生猪期货、乙二醇期货、尿素期货、纸浆期货、20号标准胶期货、红枣期货以及2年期国债等品种已提上了研推日程。另外,上期所铜期货期权的立项申请也获得了证监会批复,这将是我国首个工业品期权品种。不过,目前我国期货品种容量与国际市场相比仍偏少。据统计,目前全球88家期货交易所共上市期货品种2822个,我国期货市场品种总体呈现数量较少、合约设计较为单一等不足,这与我国庞大的实体经济体量是不相符的,建议继续发展符合实体经济需要、市场条件具备的各类商品期货品种,同时进一步深化现有期货品种的功能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继上证50ETF股票期权落地两年后,2017年上半年,豆粕、白糖两个商品期权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衍生品市场体系,标志着我国期货衍生品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永安期货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证50ETF股票期权在2017年市场参与度继续大幅提升,沉淀资金规模明显放大,目前日均成交名义价值接近359亿元;商品期权市场成长稳健,市场活跃度有明显提升,目前期权成交量约为标的期货的7%,期权持仓月为标的期货的20%;但金融期权缺少组合保证金优惠、行权价覆盖范围较窄以及商品期权产业客户参与度有待提升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此外,场外期权在2017年的爆发式增长,也成为补齐我国衍生品市场“水桶”的重要一块木板。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截至2017年10月底,场外商品期权新增名义金额2028亿元,同比上涨1600%。
新湖期货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场外市场出现了大量创新性的工具性业务,比如场外期权、掉期、价差交易,进而产生了“保险+期货”模式、含权现货、含权贸易的大宗商品库存管理及贸易模式,基差定价的现货流转模式等。
在诸多场外业务中,场外期权发展最为迅猛,华泰期货相关负责人解释,场外期权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例如美国场外市场规模是场内的8-10倍;另一方面,场外市场具有灵活性、容错性较高等优势,可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期市国际化将进一步提速
2017年,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日前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们将秉承“自主开放、合作共赢”的方针,加快推进期货市场双向开放。一是加快步伐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我国市场。二是扩大境内外交割区域。三是加快推动期货经营机构国际化发展。四是与境外交易所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
“期货市场国际化路径选择分为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交易所国际化;二是品种国际化;三是投资者国际化。”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
从具体品种来看,据了解,目前大商所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准备工作基本完备,规则制度设计、技术系统调整已全部完成。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铁矿石国际化早日落地。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口大豆、棕榈油等品种对外开放。同时,探索在境外设交割仓库,为海外参与者提供便捷有效服务,深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此外,郑商所围绕期货市场国际化也重点开展了多项探索,比如实现境外品牌交割,开展甲醇期货保税交割试点,推动PTA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试点等。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特定品种对外开放;继续推进保税交割;积极谋划设立境外办事处,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产业客户、投资者的沟通联系,以便更好地服务郑商所对外开放。
上海期货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国际化的初步设想包括:一是抓住原油期货上市的契机,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有序扩大到其他比较成熟的国际化品种;二是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推出符合沿线国家和地区需要的交易品种,比如20号标准胶期货、纸浆期货等;三是探索境外设立交割仓库的可能性;四是推动国际合作,探索与境外交易所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包括产品互挂、合作开发、股权合作、信息互换等。
另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国期货经营机构已在境外设立了20家子公司从事期货类经营业务,境外金融机构参股我国期货公司2家。
南华期货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华期货到目前已经拥有了海外15个交易所的会员,其中8个是交易所清算会员,从公司自身经验来看,期货经营机构要想“走出去”,对于当地规则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中间需要有一个学习过程。中国期货市场显然正面临新的机会,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宗商品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和这些国家开展各种各样的合作。期货市场可以在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和风险管理手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