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兴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作为新疆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新疆棉花品质曾经一度下滑,市场竞争力削弱,阻碍了棉花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棉花提质增效的政策、措施相继实施,棉花品质稳步提升,产业发展形势全面扭转,新疆棉花正在稳步迈向质量时代。 改革倒逼质量提升
2014年,新疆棉花迎来了重大改革。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在疆铺开,成为改善棉花质量、调优调顺棉花产业的“关键一招”。
不同于之前的国家临时收储政策,新的改革使棉花定价权回归市场,市场的“指挥棒”代替了国家统购统销,促使棉花产业各个环节都“活”起来,纷纷追求高质量、高效益。
“棉花价格回归市场,国内棉价远高国际棉价的倒挂趋势明显好转,减轻了纺织企业的压力。”天虹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夏驰说。
同时,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新疆棉花以提质增效为重点,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升技术,不断巩固新疆全国优质商品棉基地的地位。
自治区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汤义武介绍,2017年,全区结合国家重要农产品(000061,股吧)保护区划定工作,划定全区优势棉区1800万亩,强化优势棉区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使低产、次宜、风险棉区逐步退出棉花种植。同时,全区逐步推行棉花主栽品种“一主两辅”的用种模式,棉花主产区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棉花主栽品种,使棉花生产与下游产业紧密对接。
如今,随着政策、措施的效力逐渐显现,棉花产业呈现出新的气象:棉花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衔接更加紧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棉花加工企业为适应市场对质量的需求,主动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棉花质量,这又进一步要求种棉户优化品种、加强田间管理、规范采摘过程,从而提供优质棉花。新手段造就新品质
一方面,市场倒逼棉花加工、生产者逐步摒弃以往重数量而轻质量的做法,另一方面,棉花质量检测手段的升级,也从制度和技术上提升了产品质量。
2017年12月15日,记者在沙雅新垦棉花有限责任公司看到,几十包蓝色的打包棉花整齐地摞在地上,等待转移到专业监管仓库后,公检机构将逐包抽样检验。
“公检后的每一包棉花都会有一个条形码,棉花加工企业、纺织企业只需在专业平台上输入编号,棉花重量和纤维长度、马可隆值等质量指标便一目了然。”该公司总经理窦全胜说。
这是新疆棉花质量管控方式的新变化。以前,加工企业自称棉花重量,自取棉花样品,然后由棉花公检机构进行检验。由于取样过程不在监管范围内,这给不良企业掉包、更换样品提供了空间。
2014年,为了落实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要求,我区针对棉花公证检验工作提出了“专业仓储监管+在库公证检验”新模式,要求企业将棉花送入专业棉花监管仓库后,由纤检机构进行取样,再由公检实验室进行检验。
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局长李岩介绍,新的模式不仅防范和解决了“转圈棉”以及虚开票据套取补贴的问题,还杜绝了企业更换样品的行为,确保了公证检验样品的真实性。同时,专业机构在仓库内对纳入规范监管的棉花进行重量检验、抽样品质检验等,形成了皮棉与籽棉之间相互核准、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使棉花公检数量成为核准新疆棉花产量的基础数据。 棉花声誉逐步提高
“现在,阿瓦提县的棉花品种稳定在10个以内,改变了以往"多、杂、乱"的状况。”阿瓦提县农业局局长毛朝胜说,以前,全县种子经销店就有100多家,各种棉种鱼龙混杂,种出来的棉花品质也是良莠不齐,通过稳定棉花品种,从源头上奠定了棉花质量提升的基础。
窦全胜从事棉花收购15年,这几年亲眼见证了新疆棉花质量的变化。“棉花质量确实提高了。”他说,棉花价格回归市场后,下游企业对棉花质量的要求提高,加工企业为了销售,不得不提高收棉标准,进而倒逼棉农按照市场要求用心种棉、种好棉。加之地方政府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种植、管理、采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棉花整体质量越来越好。
向该公司销售棉花的种棉户高家如则直接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质量不高卖不出去,要选种好品种,关键是精耕细作,提高品质。”
李岩说:“从棉花质量检测的总体情况看,新疆棉花质量得到有效恢复,新疆棉花质量逐年下滑的局面得到有效扭转,新疆棉花品牌声誉正逐步提高。”
棉花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活力增强,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国家统计局2017年12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新疆棉花总产量408.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74.4%,比2016年提高了7.1%。这得益于从2017年起,新疆棉花目标价格由一年一定改为三年一定,棉农预期收益稳定,植棉积极性明显提升。“沙雅县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了17万亩。”沙雅县农业局党组副书记杨世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