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原油期货

国内扩张,海外增量遇废塑:PE面临结构性失衡,PP供需紧平衡

时间:2018-01-06 15:26:55
煤头与气头产能仍处于扩张周期

2018年国产量增速约为7%-9%:2018年国内增量货源将主要来自于神华煤制油配套项目、中海油壳牌二期以及延安能化3套装置,预计LLDPE产量增速将大于PP。

美国乙烷裂解项目进入投产期:2018年全球乙烯产业链的首要冲击当属美国乙烷裂解项目进入投产期,据我们粗略估算,新增产能将会带动2018年海外PE产量进一步增加338万吨,并且LLDPE的增量占6成,这将对中国PE市场形成冲击。

政策高压之下再生料进口将出现缺口

中国政府“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态度非常坚决,2018年3月起进口废塑料环保新标准将执行,而全球产业格局重构尚待时日,预计我国废塑料进口将继续缩减300万吨以上,其中1/3为PE。

2018年LLDPE供应压力将明显大于PP

展望2018年,国内外新产能投放将对PE市场形成供应压力,废塑料进口暂按当前收缩程度估算,LLDPE品种上尤为面临供需失衡风险。相对而言,供需紧平衡格局决定PP可作为多头配置。

风险提示

废塑料进口政策的执行力度仍有不确定性。此外,国内外新装置投产进程与国际油价走势也将会影响LLDPE与PP期价走势。

2017年聚烯烃市场以短周期、高位震荡行情为主

2017年聚烯烃期价虽然上下波动幅度也曾超过1500元/吨,但相较于前几年波澜壮阔的单边行情,2017年的价格走势更趋向于短周期行情,2-5月间的下跌与6-8月间的上涨都只持续了3个月左右,由于国内外新装置延迟投放以及需求端的企稳,聚烯烃市场的景气周期实际上延续了更长时间。

此外,LLDPE与PP价差在2017年持续收缩,由于PE与PP的产能扩张步伐并不一致,加之需求增量存在差距,从而导致PP价格走势整体强于LLDPE。

新料供应:煤头与气头仍处于扩能周期

新料供应:煤头与气头仍处于扩能周期

一、此轮产能扩张以煤头与气头产能的崛起为特征

2014年以来的烯烃扩能以煤头产能与气头产能的崛起为特征,即高油价下刺激生产商寻求更具成本竞争力的多元化原料,2010-2014年间,气头与煤头产能逐步完成了布局与建设,之后全球乙烯与丙烯市场迎来了原料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尤以丙烯产业链表现更为明显,然而,2014年下半年油价暴跌,煤头与气头产能的崛起受到挑战,本轮扩能周期的进程受到扰动,装置延迟投产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产能集中投产现象的发生。

2010年,国内第一套煤制烯烃项目投入商业化运行,其后直至2014年,煤头产能的成本优势不断强化,煤制烯烃项目也陆续进入投产期。只是国际油价下跌以来,国内供给侧改革助力煤炭价格明显上涨,自此煤头产能的成本优势明显被削弱。

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了丰富而廉价的天然气组分,2011年之后乙烷与丙烷价格大幅走跌,出口更便捷的丙烷率先投入化工领域,2014-2016年中国累计投入了约500万吨PDH产能,丙烯产业链的煤头产能与气头产能扩张不期而遇,以致丙烯价格一度非常弱势。乙烷裂解制乙烯则受制于出口设施、装置规模庞大等难题,大规模投产期明显延后。

当前处于此轮煤头与气头产能扩张周期的后半程,重点煤化工企业已经顺利完成一期项目投产,考虑到低油价已经持续了3年多的时间,企业对于筹建二期项目会更为谨慎,乙烯与丙烯气头产能的扩张时点则出现了较大差异,PDH项目投产暂告一段落,而乙烷裂解项目则集中在此轮周期的后半程投产。长周期来看,2018-2020年,煤头与气头在建项目仍会延续扩能周期,尤其是大型乙烷裂解项目将对于乙烯市场将会形成冲击,但在此过程中,竞争性削弱、环保高压导致新装置投产延迟的现象将时有发生。在2020年之后,烯烃产能扩张的主流将重归油头产能。

国内扩张,海外增量遇废塑:PE面临结构性失衡,PP供需紧平衡二、2018年聚烯烃国产量增速约为7%-9%

1. 上半年国内新产能扩张将形成冲击

2017年国内PE与PP扩能进程明显放缓,包括规模较大的神华煤制油配套项目等多套装置延迟投产,导致年内新增产能释放的产量非常有限。具体来看,国内PE装置年内投产的只有中天合创25万吨管式法高压和12万吨釜式法高压装置,神华宁煤45万吨全密度装置年内只是完成了试车,也就是说,年内新增PE产能共计82万吨,其中几乎没有释放LLDPE供应量。PP新装置的投产同样多有延迟,常州富德PP装置投产后停车,神华煤制油配套项目以及云南云天化(600096,股吧)的试车又是临近年底,可以说年内顺利投产且持续释放产量的只有中景石化二期一套30万吨/年的装置。

目前中海油壳牌二期的主要装置基本打通,预计2018年初其产出合格品将较为顺畅。众多在建的煤制烯烃装置中,有望2018年达产的装置并不多,值得关注的是,延安能化煤制烯烃的投产概率较大,该套装置是陕西延长石油第二套MTO装置,同时装置建设进度也较为顺利,单体运输和单体吊装最重的设备――甲醇装置合成塔已于2017年9月吊装完工,整体装置将在2017年底中交,我们预计2018年6月左右该套装置正式投产的可能性较高。此外,久泰能源、中安煤化等装置也有可能于2018年投产,只是年末投产释放的实际产量会较为有限。

按照我们梳理的新装置投产进程,预计2018年PE拟扩能140万吨,PP拟扩能100万吨,对比来看,国内PP市场的扩能压力降低,并且增量货源压力大概率小于PE。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底新投产装置带来的增量货源冲击很可能在2018年上半年凸显,叠加中海油壳牌二期等新装置的投产计划,预计2018年上半年市场就将面临增量货源冲击。

2. 现有装置开工率将维持高位

国内石化装置在2015-2016年经历集中检修之后,2017-2018年装置大修相对减少,根据目前披露的检修计划来看,2018年石化厂商的检修计划与2017年基本相当,检修时点多选择在2-3季度。

煤制烯烃路径的装置运行与盈利状况可以参考神华集团与中煤集团的情况,两家企业在煤制烯烃领域布局较早,并且规模庞大,目前两家企业合计产能在国内CTO产能中的占比超过6成,在总产能中的合计占比也接近20%,其盈利状况和发展规划具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自CTO兴起以来,在低油价、高煤价的双向夹击下企业生产利润受到压缩,但当前仍有近30%的毛利率,正是努力提升负荷维持整体盈利的阶段。

综合传统油化工与煤化工两条路径来看,2018年仍可看作检修小年,预计检修损失产量规模与2017年基本相当,但需关注临时小修以及MTO装置的运行动态。

考虑到2017年投产的新装置也将带来部分增量货源,我们结合装置投产时点,预估2018年PE产量将同比增加138万吨左右,增速水平约为9%,略高于2017年7%的水平;预估2018年PP产量将同比增加130万吨左右,增速水平约为6.6%,较2017年11%的增速水平明显降低。

三、2018年海外增量货源冲击国内PE市场的风险较大

国内扩张,海外增量遇废塑:PE面临结构性失衡,PP供需紧平衡

三、2018年海外增量货源冲击国内PE市场的风险较大

1. 美国乙烷裂解项目进入投产期

2018年全球乙烯产业链的首要冲击当属美国乙烷裂解项目的正式投产,由于新建项目普遍规模庞大,2016-2017年新建项目的推进略显迟缓,然而进入2018年之后,几套大型装置大概率将进入达产阶段。

据我们不完全统计,2017-2018年间,海外PE扩能合计约为800万吨,其中2017年扩能328万吨,增速为3.7%,主要的增量来自于印度。2018年产能预计增加474万吨,同比增速将达5.1%,主要的增量则是来自于美国的乙烷裂解项目。

基于产能增速来看,海外PE扩能速度有所提升。不过,新装置能否如期达产仍存在不确定性,我们预计Dow、Chevron Phillips以及ExxonMobil的项目对2018年市场形成冲击的可能性较大,其余几套装置存在继续延迟的可能性。粗略估算,新增产能将会带动海外PE产量在2018年增加338万吨,这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值得关注。

此外,具体到品种而言,新增产能中LLDPE品种上的增量占比达6成,全球PE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将加剧,我国LLDPE市场也将面临国产货源与进口货源展开激烈竞争的情况。

2. 海外PP扩能较为稀少

近些年海外PP新增装置稀少,2018年新增产能仍将有限。据我们不完全统计,2018年海外不同地区PP零散扩能合计约为100万吨,相较于5500万吨的现有海外产能规模(除中国外),产能增速只在2%附近。基于装置投产时间考虑,预计2018年海外PP产量全年增量只在60万吨附近,而最终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增量货源至多在10-20万吨左右。

3. PE与PP进口格局加剧分化

在2017年,由于国内PE与PP价格相对较高,从而吸引大量国外货源进入中国,PE净进口量增速达到16%,PP净进口量增速在6.5%,可以看出,PE与PP在进口增速以及对外依存度方面已经出现明显差异,而我们预计这种分化在2018年将会进一步深化。

2018年国际PE产能扩张将会形成溢出效应,尤其是美国、伊朗及印度的增量货源将有相当部分销往中国,由此预计我国PE净进口增量合计达130万吨,PP净进口增量至多15-20万吨,二者增速分别约为12%与4%,可以说PE进口依存度偏高的格局将继续强化,而PP市场国产货源逐步替代进口货源的格局则会延续,未来PE与PP的进口格局乃至定价机制的差异将进一步强化。2018年国际PE产能扩张将会形成溢出效应,尤其是美国、伊朗及印度的增量货源将有相当部分销往中国,由此预计我国PE净进口增量合计达130万吨,PP净进口增量至多15-20万吨,二者增速分别约为12%与4%,可以说PE进口依存度偏高的格局将继续强化,而PP市场国产货源逐步替代进口货源的格局则会延续,未来PE与PP的进口格局乃至定价机制的差异将进一步强化。

再生料供应:政策高压之下将出现市场缺口

伴随着我国环保要求的提高,“禁止洋垃圾入境”上升到新高度,在固体废物进口政策收紧与固体废物加工严格监管的双层夹击之下,再生塑料市场将出现缺口。

一、中国明年3月起将执行进口废塑料环保新标准

国务院发布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第一步是规定2017年7月底前,调整进口固体废物管理目录;第二步是规定2017年年底前,禁止进口生活源废塑料等;第三步是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7月之后,生活源废塑料的进口已是全面禁止,叠加环保督查与行业集中清理整顿等举措,废塑料进口量出现明显收缩。下半年,废塑料进口同比缩减近190万吨,其中,超过1/3的缩减体现在PE废塑料,另有接25%的缩减集中在包括PP废塑料在内的其他类废塑料。后续废塑料进口政策的从严收紧,对再生PE市场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再生PP市场也会有冲击。

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进口废塑料的环境保护控制标准,中国政府向WTO提交的新的评审文件中,明确指出进口废塑料混有的其他夹杂物总重量不能超过进口总重量的0.5%。虽然此标准已较之前0.3%的版本略有放宽,但国际废塑料要达到新标准难度非常大。再生PE与再生PP的缩减已是在所难免,不确定的只是缩减的速度问题,最终废塑料加工可能被阻挡在国门之外。

国内扩张,海外增量遇废塑:PE面临结构性失衡,PP供需紧平衡

国内扩张,海外增量遇废塑:PE面临结构性失衡,PP供需紧平衡

国内扩张,海外增量遇废塑:PE面临结构性失衡,PP供需紧平衡二、中国废塑料进口“禁令”是否有“回旋余地”?

1. 中国严控固体废物进口的态度非常坚决

回顾国务院和环保部陆续出台的政策来看,中国政府严控固体废物进口的态度非常坚决,而且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举措,一方面不断优化方案从严从紧监管固体废物进口,另一方面通过严厉打击固体废物走私及非法加工利用形成政策合力。2017年相关举措已经发挥了明显效力,2018-2019年中国政府势必将继续稳步推进国内资源对于进口固体废物的替代,相关政策必将是被严格执行。

环保部最新释放了3点重要政策信号:一是进口固体废物的环保控制标准要求较高;二是环保部将把禁止洋垃圾入境纳入中央环保督察;三是环保部将研究制定2018-2020年专项行动方案,围绕禁止洋垃圾入境,密切与海关、公安、边防、海警、商务、检验检疫等部门的联系配合,严厉打击固体废物走私及国内非法加工利用等环境违法行为。

2018年废塑料进口及加工将明显面临3重压力:一、废塑料进口许可证会被从严从紧审批;二、废塑料进口审批指标会被严格控制;三、获得进口废塑料许可证的企业将会接受高规格的巡查,废塑料加工企业普遍面临严格监督。由此预计,2018年废塑料进口核定量首先会显著收紧,而废塑料加工企业面临多重压力也会陆续退出市场,生活源废塑料或者说夹杂物含量超过新标准的废塑料进口将被严格禁止。

2. 全球废塑料产业格局重构尚需时日

中国政府禁止环保不达标废塑料进口的管控意图已经非常明显,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废塑料进口国,中国进口政策的收紧势必会引发全球废塑料产业格局的重构,目前市场讨论比较多的是两条路径:一是发达国家的垃圾回收厂加强分拣、降低污染物含量,尽量达到中国标准,但按照现有情况和新标准的市场反馈来看,此路径难度较大;二是废塑料加工重心向东南亚等地区分散转移,中国可以进口更清洁的再生塑料颗粒,此路径相对走得通,但要实现规模化转移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近些年部分废塑料加工企业陆续向东南亚转移,在当地投资建厂再将生产的再生塑料颗粒出口到国内,这样既弥补了原料缺口,又避免了污染问题,同时可以享受免增值税政策,这的确是部分企业选择的转型方向,但实际上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中国每年进口废塑料超过700万吨,占全球接近一半的贸易量,亚洲其他区域难以全盘接收;其次,随着废塑料加工厂的增多,东南亚等地区也在密切关注环境问题,2017年下半年已经陆续传出马来西亚严管许可证、越南环保大检查等消息,此外,加工过的再生颗粒具体应以何种类别进口一直缺乏清晰的标准,国内废塑料进口政策收紧也会加大对再生颗粒进口的核查检验力度。

在中国严控废塑料进口几乎没有回旋余地的背景下,全球废塑料加工逐步向东南亚转移分散或是在欧、美、日“源头再生”是大趋势,然而,全球废塑料产业格局重构需要一段相当长的调整期,在未来1-2年时间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国家相当部分的废塑料一时无处出口,短期被迫填埋或焚烧为主,而中国再生塑料的原料缺口短期也难以获得补充。

三、2018年废塑料进口至少进一步缩减300万吨以上

中国废塑料进口收缩的趋势已经明晰,相对不确定的只是在2018年的收缩速度的问题。在2017年底,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官网公布了2018年第1批“建议批准的限制进口类申请明细表”,其中仅有8家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获得进口批文,获批进口总量9335吨,对比往年第一批审批量,今年的第一批核定量可以说是断崖式降低。

2018年第一批废塑料进口核定量大幅骤减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有环保部强化审核的原因,也有企业申请进程缓慢或是申请不积极的原因,接下来进口申请量可能会略有恢复,但废塑料进口严格审批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显,2018年3月1日起新标准生效更是会限制进口毛料的来源。

2018年废塑料进口究竟以何种速度缩减目前还难以准确判断,我们按照2017年11月间的进口规模乐观估算,预计2018年废塑料进口量将由2017年的580万吨进一步缩减至280万吨,缩减规模达300万吨,其中,PE废塑料进口预计缩减约100万吨,其他类废塑料缩减超70万吨(PP废塑料进口缩减大概40万吨)。更悲观来看,如果后续废塑料进口核定量如第一批次惨淡,夹杂物含量不超过0.5%的新标准严格执行,那么进口废塑料缩减的速度将更为惊人。

广义供应:2018年LLDPE供应压力明显大于PP

广义供应:2018年LLDPE供应压力明显大于PP

考虑到国内针对废塑料加工的环保督察持续保持高压状态,预计进口废塑料收缩导致的缺口主要还是通过新料填补。在综合考虑国内新装置投产、装置检修、国际货源流动以及再生料市场收缩等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我们预测2018年广义PE供应增速为6.7%,其中6成供应增量集中在LLDPE品种上,预计LLDPE的供应增速将达到12%。由于PP原料更为多元化,在进一步考虑丙烯、甲醇等直接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制约部分装置开工负荷的基础上,预计2018年广义PP的供应增速在5%左右,增速同比明显下滑。对比来看,2018年LLDPE的供应压力明显大于PP。

需求端:需求呈现稳中有增态势

需求端:需求呈现稳中有增态势

近些年,国内PE与PP需求增速平均保持了6%-8%的水平,并且由于非耐用品占比较高,所以实际刚性需求相较宏观经济的波动更为稳定。在2017年,PE与PP下游整体呈现了稳中有增的态势,在“煤改气”工程与农村水网改造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PE管材领域需求表现亮眼。同时,随着改性塑料的大范围应用,PP在注塑领域的增长也是一大亮点。进入2018年,从各细分领域来看,聚烯烃下游需求大概率维持平稳增长态势。

一、塑料制品产量与出口增速小幅提升

塑料制品整体消费与全球经济活动密切相关,这与塑料制品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生产流转、日常生活消费的大众认知相一致。不过,回溯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塑料制品行业的波动性明显偏强,在多数年份,塑料制品产量的增速要高于GDP增速。近两年间,塑料制品产量增速略低于GDP增速,主要与产成品去库存周期有关,进入2018年,原料与产成品需求增速下滑可能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继续去库存,这将压制表观需求增速。

2017年塑料制品的产量与出口增速都有所提升,尤其出口拉动明显。2017年塑料制品产量同比增速在5%左右,净出口的增速则达到16%,也就是说,权重占比百分之十几的出口拉动了4成的需求增量,国内需求则拉动了剩余6成的增量。具体到PE与PP的需求,二者又都是塑料树脂中增量最为明显的领域。

二、PE下游主要依靠刚性需求支撑

二、PE下游主要依靠刚性需求支撑

2017年PE的表观需求增速达11%,其中LLDPE、HDPE与LDPE供应增速基本相当,不过结合行情走势来看,下半年HDPE更为紧俏、LDPE同比略显宽松、LLDPE供需紧平衡,由此表明下游需求表现出现了一定的分化。

1. PE下游需求的亮点在于管材领域

2017年HDPE的紧俏与PE管材的产销两旺密不可分,由于房地产后置周期、海绵城市建设、煤改气和农村水网改造的综合作用,管材行业需求旺盛成为PE下游中最大的亮点。

我们预计PE管材的热度可能持续,但增量恐将不及2017年,一方面海绵城市试点与综合管廊建设继续推进,按照住建部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定下的时间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要达标。由此,2018年相关项目的实施会继续拉动水管领域;但另一方面,煤改气项目大面积攻坚推进的高峰已过,接下来项目建设恐将难以再现如火如荼的景象,燃气配输领域PE管的需求增速有下滑风险。

2. LLDPE下游需求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

LLDPE下游需求中薄膜领域的消费占比约为85%,其余为注塑、电线电缆、滚塑等领域。以LLDPE为原料的塑料薄膜集中在两大领域,农膜占比30%,包装膜占比70%,近些年农膜需求量持稳为主,包装膜行业则伴随着加工制造、医疗、电子等行业的发展而稳步增长。

农膜需求量的增长与农业现代化以及产业政策的变迁密切相关。2017年12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农业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强制性国家标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发布暨宣贯会,新修订的《农用地膜》强制性国家标准对于地膜的厚度下限由0.008mm提高到了0.01mm。地膜厚度下限的提高长期势必将会打开地膜的原料需求空间,然而新标准将于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并且新标准的实施将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预计明年春季的地膜需求季还难以放量。

受工业产出增长拉动,近两年包装膜领域表现不错。具体来看,包装膜应用领域既包括保鲜膜、购物袋、垃圾袋、快递袋等生活消费领域,同时包括占比更重、弹性更大的缠绕膜、重包膜、土工膜、内衬膜等工业包装领域。近5年来塑料薄膜行业的整体复合增长率在10%左右,包装膜需求是其中增量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

进入2018年之后,宏观经济增速存在小幅下滑风险,不过当前工业企业的营收状况普遍良好,工业包装领域的产销尚未出现明显萎缩迹象,加之生活消费领域会起到稳定器的作用,预计薄膜领域的需求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预估2018年LLDPE下游需求增速在8%左右。

三、PP下游需求此消彼长,整体犹有增量

三、PP下游需求此消彼长,整体犹有增量

2017年PP的表观需求增速在11%左右,需求增量主要集中在注塑、薄膜与拉丝等领域,尤其是在汽车、家电产销两旺的背景下,共聚注塑领域需求的大幅增长是亮点。

1. 塑编需求小幅萎缩

PP粒料拉丝的传统需求领域在2017年表现平平,塑编的内外需表现普遍欠佳,尤其是下半年国内部分工业产品受到环保督察与冬季限产的影响,水泥、化肥、饲料的产量同比都出现了微幅下滑,从而直接导致塑编工厂接到的内需新增订单有限。与此同时,塑编袋出口受到原料价格冲击,出口竞争力被削弱。我们粗略估算2017年塑编领域对PP原料的需求同比缩减有20万吨,呈现小幅收缩的态势。

在2018年,塑编制品需求仍然面临压力,一方面房地产投资与基建投资有下滑风险;另一方面,水泥等产品的限产政策大概率会继续执行,考虑到2018年限产影响的时间包含1季度和4季度,相应产出同比有进一步萎缩风险,不过塑编制品毕竟是非耐用品用途为主,刚性需求犹存,预估2018年塑编领域的原料需求进一步小幅收缩15万吨左右。

2. 薄膜需求进入稳定增长期

国内BOPP行业是高需求增长与高速产能扩张并存的行业,发展至今,BOPP市场已经是产能过剩、盈利微薄的行业,不过由于固定资产投入高,行业出清较为缓慢。BOPP企业盈利状况虽然不佳,但整体增量订单相对稳定,从终端需求的角度看,食品与药品包装、胶带母卷等领域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只是环保压力对于印刷等环节有扰动影响。

过去十年间,中国快递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2011-2016年业务量平均每年实现50%以上的增长,2017年增速虽然下滑至30%,但受益于高基数效应,当前30%的增长带动的增量已经足以超过前些年50%的增长,伴随着快递行业的规模扩大,胶带等相关消费也受到拉动,接下来快递行业将进入稳定增长期,我们推断相关塑料制品的用量也基本呈现平稳增长态势。过去十年间,中国快递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2011-2016年业务量平均每年实现50%以上的增长,2017年增速虽然下滑至30%,但受益于高基数效应,当前30%的增长带动的增量已经足以超过前些年50%的增长,伴随着快递行业的规模扩大,胶带等相关消费也受到拉动,接下来快递行业将进入稳定增长期,我们推断相关塑料制品的用量也基本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3. 改性PP在汽车、家电领域的应用空间广阔

共聚注塑PP的增量需求表现抢眼很大程度上与改性工艺的发展有关,更是适应了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发展趋势。经过工艺的创新发展,聚丙烯通过增韧、填充、增强、共混等改性方法可以得到性能突出的材料,并在车用塑料与家电领域广泛的应用。

市场上排量为1.5-1.8L家庭用车的整体重量在1.1-1.3吨左右,其中,塑料的占比约为10%-15%,而聚丙烯使用量在车用塑料中约占40%,由此估算每辆汽车的塑料消耗量在110-200kg左右,PP的消耗量在40-80kg。按照每辆汽车PP消耗量80kg估算(商用车的各项材料消耗量会相应增加),当前2800万辆的汽车年产量,相当于车用PP的年用量超过200万吨。

在家电产品中,洗衣机、冰箱、空调以及电视机都会应用塑料树脂材料,尤其是洗衣机和冰箱制品,每台机器重量中塑料占比高达30%-40%,其中洗衣机大件(底座、外桶)应用的塑料制品中60%左右为PP。按照一台洗衣机10-15kg的塑料用量估算,当前7600万台的洗衣机年产量,相当于PP的用量在60万吨左右,加上其他家电产品,国内家电改性PP需求接近200万吨。

汽车、家电领域聚丙烯用量的增量主要源于两部分:国内汽车、家电产销量高速增长是一方面,功能部件以塑代钢、铜、玻、铝,乃至廉价的高性能PP代替ABS则是另一方面,未来改性PP的使用量仍有增长空间,比如,市场预计到2020年发达国家的汽车平均用量将达到500kg/辆以上,这表明PP作为汽车用塑料占比最重、潜力最大的品种,每年其在该领域的用量增速将超过汽车产量增速。

由于购置税政策导致汽车需求提前透支,2017年汽车(乘用车与商务车)产量增速降至5%以内,2018年起购置税优惠将取消,预计2018年汽车产销量增速将进一步下滑至3%附近。空调、冰箱等家电行业在2017年延续高景气,只是在高基数影响下,空调增速在2018年面临压力,但消费升级会为新型家电带来机会,包括洗碗机、空气净化器和净水器在内的新型家电正在陆续放量,由此预计共聚注塑PP需求增速下滑风险有限。长期来看,我国汽车、各类家电的保有量仍然不及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改性PP还有替代其他金属材料的空间,由此来看,改性PP在汽车、家电等领域的应用空间依然广阔。

2018年PP下游需求将呈现此消彼长的格局:塑编制品需求面临继续小幅萎缩的局面、薄膜领域需求稳定增长,而注塑领域拥有长期增长空间。考虑到汽车与家电行业的增速将下滑,预计增量最为明显的改性PP领域将受到拖累,总体来看,预计2018年PP下游需求增速同比将小幅下滑,但整体增速水平至少在5%以上。

国内扩张,海外增量遇废塑:PE面临结构性失衡,PP供需紧平衡2018年PP下游需求将呈现此消彼长的格局:塑编制品需求面临继续小幅萎缩的局面、薄膜领域需求稳定增长,而注塑领域拥有长期增长空间。考虑到汽车与家电行业的增速将下滑,预计增量最为明显的改性PP领域将受到拖累,总体来看,预计2018年PP下游需求增速同比将小幅下滑,但整体增速水平至少在5%以上。

聚烯烃市场还需关注成本支撑作用

近3年间在低油价环境下,聚烯烃市场很少讨论成本支撑的问题,然而2017年年末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国际原油市场再平衡持续推进,油价反弹支撑化工品成本重心抬升;二是乙烯与丙烯单体价格比较坚挺;三是甲醇价格上涨令MTO装置在11-12月间持续亏损,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占比较小但成本偏高的边际产能的运行动态,尤其需要关注丙烯、甲醇价格波动对PP市场的影响。

根据我们统计的PE供需情况来看,2018年LLDPE供应趋于宽松,但目前东北亚乙烯单体价格维持在1300美元/吨以上。我们认为供应宽松将令LLDPE价格面临下行压力,但油价与烯烃单体或构成底部支撑。

目前投产的CTO/MTO装置中,全部外采甲醇且正常生产PE或PP的装置有宁波富德、山东联泓、神华榆林以及中煤蒙大(常州富德长期停车暂不考虑),涉及PE年产能60万吨,PP年产能120万吨,此外神华宁煤、宁夏宝丰、神华榆林以及蒲城清洁能源也涉及到部分外采甲醇,MTO装置盈利性恶化将迫使企业降低负荷甚至停车,考虑到2018年PP供需紧平衡的状态,边际上甲醇价格的波动对于PP市场的反作用将增强,预计MTP盘面利润将会有所修复。

此外,丙烯单体价格主要会对PP粉料市场形成影响,2017年4季度粉料企业盈利不佳致使开工负荷略有下滑,粉料供应量收缩对于PP粒料市场形成利好,虽然丙烯单体价格的传导较为间接,但丙烯-PP粉料-PP粒料之间的联动对于短期行情仍有意义。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

废塑料进口政策的执行力度仍有不确定性。同时,国内外新装置投产进程可能延迟,如果新装置投产进程迟缓,则供应增量将低于预期,LLDPE期价的下行压力将会有所缓解。此外,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LLDPE与PP期价也将受到拉升。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扑克投资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上一篇:煤价有望维持高位 行业估值仍在底部
  • 下一篇:百日多头暴力涨停,甲醇二世:是超越还是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