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綦宇 北京报道
导读
行业全面回暖的指标不仅在于,2017年国际油价均价升至55美元/桶,也在于石油公司们在2017年均收获了不俗的成绩。对于国内油气市场而言,刚刚过去的2017年并不简单,国内市场创下了多个纪录。
1月16日下午,中国石油(601857,股吧)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7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17年国际原油价格企稳回升,油气行业全面回暖。
全面回暖的指标不仅在于,2017年国际油价均价升至55美元/桶,也在于石油公司们在2017年均收获了不俗的成绩。
中石油经研院研究员余岭在会上表示,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经营业绩明显回升,主要生产指标稳步增长。在2018年,三大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将继续推进专业化重组上市、矿区服务改革,并可能在经营机制改革方面有进一步大动作。
此前坊间盛传,管网独立将在2018年正式落地,集结三大石油公司管道资产的独立管道公司将横空出世。不过,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管道公司独立不会一蹴而就,相关改革按照行业发展规律稳步推进。
“从国外经验看,当一个国家的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管网才会逐步独立出来。”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很显然,中国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管网独立需要从财务、运营再到产权一步步进行。”
同时,2017年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权益的拓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无论是中石油华信进入阿布扎比油田区块还是华信收购俄油股份,民营企业接过国营企业的接力棒,为中国在海外油田的扩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全球市场的再平衡
发布会上,中石油经研院的数个主题演讲均表示,全球油气市场正处在恢复周期,拥有较好的上升渠道。
2017年,国际油价均价升至55美元/桶。石油公司逐步适应低油价,经营实现盈利。全球石油市场供需趋于平衡,但仍然脆弱,原油库存趋于下降,但仍明显高于5年均值,资源国减产和美国增产博弈依然是影响平衡的最大变数。
这样的情况是否能够保持仍存在变数,中石油经研院研究员王婧表示,从基本面上看,连续三年的供大于求出现首次扭转,并在今年中旬出现了日供不应求30万桶的情况。
“不过只能说目前市场趋于平衡,但无法宣告石油市场再平衡的胜利”,她说。
而从天然气市场上看,全球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并未被局部高增长所改变。其中,亚太地区的增速回弹至近十年最高点,但北美地区因诸多原因出现了五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全球LNG供应能力稳步上升,同比增长13.8%。新增的液化能力主要集中在亚太和北美地区,LNG全球贸易市场呈现出诸多新特点。
其中,供应过剩和低油价时代给了亚洲需求国更高的议价能力和空间,已经开始在合同中引入现货价、交易中心价等定价方式。
同时,定价与油价挂钩的斜率不断下降,“预计未来几年亚洲LNG价格将进一步与油价脱钩,天然气定价的独立性有望增强”,中石油经研院研究员白桦表示。
国内市场稳步恢复
对于国内油气市场而言,刚刚过去的2017年并不简单,国内市场创下了多个纪录。
首先,石油进口和对外依存度创下历史新高。全年石油净进口量达到3.96亿吨,同比增长10.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相较去年的64.4%提高了3个百分点。
其次是炼油能力创下历史新高。截至2017年底,中国炼油一次加工能力达7.7亿吨/年,较2016年净增1760万吨/年。而2018年这一能力或将增超3600万吨,其中独立炼厂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五分之一左右升至33%。
消费方面,石油消费增速创下2011年以来最高,柴油消费增速则创下2012年的最高。但汽油消费增速是2006年以来最低,成品油净出口增速则是2012年以来最低。
“工业生产回升及监管加强是柴油消费反弹的主要原因,而乘用车及替代发展变化则是汽油消费减速的主要原因。”中石油经研院研究员李然表示,“净出口方面,2017年的出口政策调整成为主因。”
天然气市场2017年同样创造了历史。全年天然气消费量235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增量超过340亿立方米,刷新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量历史。同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天然气达到7%,较去年增长0.6个百分点。
在消费总量的增长中,工业用气和发电用气成为2017年天然气消费剧增的龙头,同比增速分别达20.2%和22.9%。全年天然气产量14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8%,也创下近年的增速新高。
“2018年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是天然气供应安全。”中石油经研院研究员孙文宇表示,“未来亟需通过增加气源供应、加快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完善调峰体制实现管网互通互联等举措解决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