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绮思 综合整理(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期)
2018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使用,设计产能每年将达1500万吨。随着中俄原油管道一线二线全部投产,俄罗斯每年可向中国输入的原油量也将增至3000万吨。
但这条石油管线足足谈判了15年。其间方案先后出现“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三个版本,又有日本前来搅局,俄方起初还态度不积极,甚至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签约仪式前突然变卦……
此谈判的亲历者、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国宝为《中国经济周刊》撰写的《中俄原油管道十五年谈判纪实》一文刊发后,网络阅读量高达数十万,上万。网友纷纷表示,国家达成这条极为重要的能源补给线的谈判共识是多么不容易,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终从泥泞走到美景。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2期(1月8日)《中俄原油管道十五年谈判纪实》看得见的管线和看不见的战线
@积羽飞天:任何眉笑眼开的协议,后面都是艰苦卓绝的博弈和妥协,把事做成不易。
@元宝山上一颗星:中俄原油管道合作项目,一条看得见的管线。而历经整整15年的跨世纪大谈判,恰似一条看不见的战线。
@Felicia&sqing:面对俄罗斯变幻不定、出其不意、总是在最后关头挑乱子的情况下,一个项目谈了15年终于签订。高层看似风光,实际上为国为民付出了格外艰辛。大国之幸,总有一些心怀理想的人默默奉献。
@姜励:谈判过程艰辛无比,我国几乎为了这条战略石油线一路绿灯了,显示了极大的诚意。也能从这次谈判中看出我国历任领导人对战略目标的清晰认识,换届不动摇目标,苦谈15年终成正果。厉害,佩服,自豪!
@小犀牛:在书写历史的书上,只会看到某某人在某某时间某某地点做了何事。后人从不会知道这件事的达成花费了多少心血。青丝白发,后人很少会探究树为什么长这么大。
@管他什么:政经、政商交错的艰苦谈判过程啊!不了解内幕的话,只看到 《新闻联播》 最后双方的握手共赢,但其实背后暗流涌动。
@侬本多情:国与国之间的博弈,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为谈判人员疯狂打call!
中俄石油管道战略意义重大
@Vermili:俄罗斯国际形势与经济全靠中国来互助互利,谁也离不开谁。这些油大部分都会是作为战略储备,以后就不用被人牵着鼻子走。
@张月:对中国来说,与世界原油出口大国俄罗斯的合作,是能源战略的迫切需要。中俄原油管道持续的石油供应,是重要的安全砝码,稳稳坐落于北方。
@张欣佳:中俄原油二线工程,是加快我国能源战略通道建设、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
@用户城镇绿化:这条管道外接世界石油天然气腹地,内接我国西气东输西部起始点,源源不断地将来自中亚西亚等国的油气资源运回国内。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