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股票大盘

云锋金融:港股老司机教你炒盈喜和除净

时间:2017-09-14 18:50:46
本文选自“云锋金融”微信公众号,原标题《港股老司机教你炒盈喜和除净 | 5分钟港股策略系列》。

公司业绩结果的好坏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大如阿里或腾讯,每天都有无数金融界精英盯着,但不同券商或投行预测的业绩数据仍相差超过20%。因此对于普通投资者,押注企业业绩好坏命中率实在太低,相反根据盈喜公告或除净进行的投机,相对要容易一点。

香港投资者炒盈喜和炒除净已经有相当长历史,网络搜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的博客时代。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媒体和财经界的说法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是因为策略已经完美,还是大家都只是人云亦云?

盈喜:真假难辨 “慢半拍”进场有助提升值博率

香港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最少公布两次业绩(半年和全年),时间是会计年度结束后三个月内。有相当部分企业以12月和6月份作为结算日期,换言之每年的2月份至4月份,7月份至9月份都是业绩高峰期,如果企业盈利大增,那么上市公司往往会发布一份“盈喜”的报告。

对于盈喜通告,最权威当然要数港交所的披露易,内地读者可以选择简体中文的最新资讯,所有企业都会第一时间在此通告。当然PDF格式的文档阅读和资料搜集十分繁琐和落后。其他资讯平台简单归纳了最近数日发盈喜的企业,可惜时间追溯不够长,也没有归纳关键数据。

香港盈喜有什么要求?《上市规则》中,对企业发出盈警或盈喜通告未有一个具体定义,只在第13.09(1)条中提到:“若公司出现预期之外的收入或亏损,并且重要及会影响股价者,便要发盈警知会股东。”按照规定,在香港上市的国家企业,预测盈利比上期至少上升50%,才能发出“盈喜”。 在欧美,盈利警告是指当公司即将宣布的业绩,与预期有一定的出入,便需要向公众交待。

此处潜台词是发盈喜的企业并不一定是真的好,原则上公司就算跑输同行表现,或只是靠变卖资产来“盈利”,也可以发盈喜通告,真伪几乎只能看公司管理层的节操。因此投资者面对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辨别。要想看全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通告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若剔除细价股甚至只看权重股(如恒指成分股或国企成分股),将可以节省投资者95%的时间。例如把选股范围缩窄到恒指成分股中的50只,那么今年年中公布盈喜的只有五家。

盈喜是好事,但高追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尤其是第二天出现高开后再追,股价往往出现的是回调而不是上涨。以新鸿基公司为例,盈喜通告发布后,次日股价高开超过5%,稍微上涨后却是面临回调,回补缺口后才出现上涨。因此虽然理论有获利空间,实际值搏率其实不大。

更好的买点应该是回踩缺口(把盈喜的消息消化后)再买进,这样反而具备更安全的防守边际。

简单概括,香港老股民往往并不会在盈喜后第二天就买相关的个股,而是等好消息消化后再买便宜货。

但如果是真的绩优股,上述策略可能会导致无法建仓,因此也有一些投资者会观察第二天是否能够高开高走,比如招商局公布盈喜后小幅高开上涨,反应市场情绪偏向乐观,第三天再去买还能捕抓大约11.62%的利润。

所以如果盈喜的利好连一个交易日都无法持续(高开低走),那么回踩的可能性会更大,“慢半拍”再炒盈喜,或许能找到更低的买点。相反如果利好热情能够在第二天延续(高开高走),再入场虽然牺牲了部分利润,但也提升了值博率。

炒除净,早炒的鸟儿有虫吃

什么是除净?

不管是中期息、末期息还是特别股息,上市公司都不可能在公布派息的第二天就把钱发放,因为派息需要时间统计核实谁有资格,也可能需要筹备资金等程序。

所以当上市公司宣布支付股息或其他非现金权益,例如红股时,这些权益只会给之后某个特定的时间前持有股份的股东,这个特定日期就是除净日。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公司宣布了派息,那么在除净日前一日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资者,都可以享受它的派息,除净日当日或之后才买入,就没有这个权利。(这里不考虑供股等行动)

炒除净策略主要针对派息的股份。逻辑很简单:

1)香港拥有相当多对股息十分看重的投资者,在宣布派息和除净日之前,可能会吸引部分资金买进以赚取股息。

2)除净日股价会调整,股息越多调整的幅度也就越大,虽然差价理论上是用现金直接给到投资者,但是“看起来”股价确是便宜了不少。心理上的安慰往往会诱惑部分投资者买入回补,因为除净所导致的缺口,香港行内称为“修复除息裂口”或“填权”。

从上述两点可以得出的操作思路,就是在除净之前买入,除净前卖出;以及在除净价格出现向下修正后买入,填权后卖出。两种策略均是短炒的操作。

针对第一点,市场传统的做法是在除权前一个或前几个交易日买入,博取“贪息”投资者会买入。然而这个玩法在香港已经玩了超过二十年,实际情况又如何?

除净前20个交易日买入更划算

第一个逻辑主要搏的是最终会有人接盘,那应该何时入场?市场观点主流是提前一天和提前几天两种,然而同样的思路说了20年,到了今年是否还管用?“听风就是雨”是投资的大忌,笔者尝试统计了2017年截止到8月31日股息率最高的十只恒指成分股,现实的结果却是“越早买越好”。

图:截至2017年8月31日股息率最高恒指成分股除息前买入回报

从表可见,如果除净前1天开盘买入,收盘卖出,那么有60%的概率会赚钱,平均回报仅仅0.39%;如果是提前5个交易日买入,除净前1个交易日收盘卖出,正回报概率同样是60%,平均回报是0.55%;如果是前20个交易日开盘买入持有到除净前一个交易日收盘,那么赚钱概率上涨到70%,平均回报是1.32%。

虽然炒除净本身就是一个短炒策略,然而0.39%的平均回报如果考虑上交易成本和人为失误,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实操意义。作为资金停泊,持有20个交易日有70%正回报概率,1.32%回报还算是有点肉吃。因此回测结果更大的意义在于,坊间有很多除净前买入的套路,即使投资者想采取尝试,也应该有一定的心理预期。更重要的是,如果投资者想布局高息股,那么上述统计应该能帮助到大家判断什么时候入场更加合适。

当然笔者只选择了较为稳定的恒指成分股做参考,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中小型股甚至创业板股份进行量化统计,但必须考虑更多流动性风险。

填权看似有道理,回测却略显鸡肋

除净之后价格会调整,股票看起来似乎便宜了(当然只是数学游戏)。“修复除息裂口”是否真的这么管用?我们不妨用第一讲高息股策略中的2017年“狗股”标的对上一次派息后股价走势作为判断参考。

通过回测可见,按照20个交易日内实现填权为有效修复除息裂口,那么十只高息股中只有五只成功获利,损盈率只有一半。最终结果来看,所有的高息“狗股”最终股价都反弹到了除净前的高位,但更可能是因为今年港股市场气氛炽热所导致。

市场也有观点认为,除净前股价如果没有大升,意味着炒作水分较少,填权的概率也会较大;相反如果除净前已经涨了不少,那么除净后反而会下跌。

事实却并非如此,例如利丰在除净前股价一路下跌,除净后花了超过60个交易日才实现反弹;相反汇丰控股除净前连续上升了19个交易日涨幅超过12%,除净后第二个交易日就实现了“填权”,可见除净前的涨跌对之后的股价走势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还有观点认为“特别股息”派发后较容易除净,例如中国神华在6月29日派发超乎市场预期的特别息,股价修正后快速上涨。然而对比电能实业和中银香港对上一次特别股息除净后股价依然下跌来看,中国神华可能只是个例。或许更早之前炒填权有一定利润,但今年来看更可能只是鸡肋。

总结

炒盈喜和炒除净都是基于业绩公布后对市场情绪预判的玩法,由于“故事性”很强因此在香港股票圈广为流传,许多老股民们也喜欢在业绩高峰期玩上一把。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针对今年的回测数据具有特定性,期间港股处于牛市,如果套用到2014年底或2015年初股市大跌的时候,再好的策略也无法改变亏损的命运。因此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特定时间周期内的股票走势,读者可以了解和学习策略的原理和可行性,起码不会坠入人云亦云、捕风捉影的陷阱。(编辑:姜禹)

  • 上一篇:刘煜辉:周期的幻影和经济的韧性
  • 下一篇:任泽平、高善文、吴晓求、吴敬琏、李扬……金融街论坛上的大咖们都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