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股票大盘

IMAX中国(01970)的启示:为什么不应“用数据分析数据”?

时间:2017-09-21 07:40:35
本文来自“国金海外TMT怪盗团”,作者为裴培,原标题为《IMAX中国的启示:为什么我们不赞成“用数据分析数据”?》。

自从我们于2017年8月21日发表IMAX中国(1970.HK)首次覆盖深度报告以来,IMAX中国的股价已经从谷底上涨约30%。这个涨势似乎很容易理解:公司估值已经降低到重置成本附近;国内票房增速已经触底回升;9月是IMAX大片云集的时间,而且这个趋势可能持续到年底;IMAX一直在强化与国内片方的合作,提高选片成功率;IMAX的竞争对手(杜比影院、中国巨幕等)的市场地位有所下滑,等等。

在此,我们不想重复关于IMAX中国长期竞争力的论据,也不想再分析中国电影票房为何减速、又为何回升。我们只想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在2016年,IMAX中国面临种种危机、行业周期明显下行的时候,市场忽略了这些风险?为什么在2017年,IMAX中国的基本面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行业周期回暖的时候,市场反而在夸大这些风险?市场到底错过了什么?

或者说,作为市场构成者的我们,曾经犯下什么错误,现在还在犯什么错误?

用数据去分析数据,要栽大跟头

记得我读大三的时候,学过一门《金融中的数学方法》课。授课老师是金融数学领域的大拿,教材都是自己写的,甚至引用了最新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的研究成果。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老师在课堂上不止一次地讲过一句话,这句话写进了打印教材,后来出版成书:

数学只能分析一个事物的外延,而不能分析它的内涵。要分析内涵,必须借助数学之外的手段。

当时我并不理解这句话――它只给了我一个翘数学课的借口。现在,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数学,及其分支学科统计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等,只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它们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发生”,也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因果关系”。

例如,在讨论《战狼2》票房大卖的意义的时候,甲乙双方可能会发生如下对话:

甲:我认为,《战狼2》的热卖是内容质量提升导致的。这部片子的工业水准虽然达不到好莱坞一线水平,但是远远高于此前的大部分国产战争、动作片。如果后续的国产片都能达到这个水平,观众的热情肯定会被调动起来。

乙:不,你错了!看看数据就知道,《战狼2》比其他国产片的优势,主要在三四线城市,这些地方的观众的票房贡献很高。你觉得接下来的国产片都能重复这个奇迹?不可能。所以中国电影市场仍然是没救的。

你认为甲和乙哪个是正确的?答案是“不在一个逻辑框架下”,谈不上谁对谁错。乙的论据是数据,数据只能告诉我们“《战狼2》在三四线城市很有人气”,但是不能告诉我们原因;所以,我们还是不知道《战狼2》对未来有没有指导意义。甲的论据是数据之外的东西,但是挖的不够深,没有提供详实的案例或定性分析,所以也无法说服乙。他们的方法论都有问题。

(《战狼2》的票房热卖,引发了两种思考:业内人士倾向于从内容质量、工业标准方面去思考,媒体和投资者倾向于从票房数据细节去思考。)

如果我们把所有精力放在数据分析上,完全忽视定性分析、地面调查和案例分析,会是什么结果?那就是“用数据分析数据”,始终在事物的外延上做文章。我们永远不知道事情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同样的数据,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例如,一家公司的毛利率水平很高,比所有竞争对手都高,而且很稳定。我们进一步拆分数据,发现毛利率高是因为产品价格高、供应商成本低、人力成本低;我们观看数据走势,发现这几年,产品价格和成本都只有微弱波动。

甲:这说明公司的竞争力很强,能够长期维持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不错,拥有宽阔的“护城河”,理应给予高估值。

乙:不!这种优势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市场成熟,竞争会导致价格下降,供应商的选择也会更多,毛利率早晚会降到同行的水平,不应给予高估值。

甲和乙到底谁对谁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不及格。他们应该去看看消费者到底为什么买这家公司的产品,问问供应商为什么愿意低价供货,甚至去车间感受一下工人的工作氛围。他们不应该坐在办公室里摆弄Excel图表,从数据来、到数据去,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

历史数据从诞生的那天开始,价值就在下滑

很显然,我们都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所以我们掌握的都是“历史数据”。鉴于我们处在一个动荡的、不确定的世界之中,所以,一切历史数据从诞生之日起,价值就不断下滑;若干年之后,它们就只具备考古研究价值,而没有市场分析价值了。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诺基亚曾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手机用户数据库,可以轻松地分辨某个地区、某个特征的用户,喜欢使用什么手机。想知道中国长三角地区高收入单身女性喜欢什么手机吗?想知道美国南部城乡结合部的红脖子老农喜欢什么手机吗?想知道18岁以下的中学生最想收到什么手机做生日礼物吗?有有有,数据应有尽有。诺基亚没有料到,这个庞大的、不断更新的、涵盖一切的数据库,被乔布斯的iPhone打的落花流水。

(如果诺基亚的用户数据库有价值,我们今天用的应该都是上面这些手机,而不是iPhone、三星Galaxy Note、华为Mate或者小米)

上个月,我在上海跟一位著名电影出品人兼创业者聊天。我问他:为什么迄今基于大数据的影视内容开发都以失败告终?是因为数据不够健全,还是因为观众变化太快?

他说:“就拿吃饭举例吧。你昨天喝了粥,今天喝了粥,明天还是喝粥;这些数据都被系统捕捉到了,积累了足够的数据量,分析出了规律。于是,系统很科学地判断:你后天还是会喝粥。系统要求厨师给你准备了一大锅粥,然而你看都不想看了,把粥扔进垃圾桶,说:"我已经喝腻粥啦,今天我要吃煎饼,而且未来一个星期都不会喝粥了!"然而,系统不会觉得自己的思路有问题,它反而觉得自己的数据分析还不够完善呢。”

当然,真正的大数据专业人士知道数据的局限性,会努力纳入多角度的数据,补充定性分析的元素,并且绝不会排斥人的判断力。问题在于,现实中的决策者一般都不是大数据专业人士,他们只会直观地观察数据,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预测未来的问题。这在逻辑上就是不可能的。

回到IMAX中国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历史票房数据很重要,历史影院经营数据(包括利润率、单银幕产出之类)也很重要。但是,我们必须先认识到数据的局限性,才能妥善利用它们。2010年以前的IMAX中国票房数据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了,因为2010年1月,一部叫《阿凡达》的电影在中国上映,IMAX的品牌形象和客户关系都异军突起。2015年是一个特别好的年份,2016年是一个特别差的年份;2017年的1-8月都不好,但是9月很好,就连《敦刻尔克》这样票房不算热卖的电影都能拉高股价。这些数据代表什么?我们能从2015年票房数据的“好”得出什么结论?能从2017年1-8月票房数据的“差”得出什么结论?

如果我们不去研究事物的内涵,只在外延上打转转,那么有数据还不如没有数据。

在预测未来时,“锚定效应”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2016年初,我在一次影视投资论坛上问三位影视专业人士:2015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是49%,那么2016年应该是多少?我记得答案依次是:20%以上;40%左右;50%以上甚至更高。

应该说,当时能有人说出“20%”,已经很有勇气了――毕竟电影市场在2016年第一季度还维持着50%的增速。问题在于,没有一个人的预测接近最终的真实水平:5%。搞笑的是,在2016年的惨淡经营之后,大家普遍放低了对2017年的期望值,认为2017年的票房增速也会是5%上下;从上半年的情况看,似乎是如此,但是下半年的《战狼2》和一系列好莱坞大片已经打破了这个趋势,看样子今年电影票房增长重回两位数的可能性不小。

(传说中的锚定效应:你成为了已有信息的俘虏,就算逻辑和证据反复告诉你有什么不对劲,你还是在过去的道路上狂奔不已。)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媒体和投资者会说,电影票房增速骤降,原因太简单了,太容易解释了:

BAT等互联网巨头旗下的票务平台提供的补贴数量下降了(怪盗团注:并没有那么严重!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网络视频、直播、短视频、游戏等新娱乐形式对电影造成了冲击(怪盗团注:否!网络视频一点也不“新”,游戏更不“新”!);

一二线城市的票房市场趋于饱和,三线以下城市还没有成长起来(怪盗团注:这无法解释为什么饱和发生在2016年而不是2015年!)

国产电影的内容质量太烂,观众看不下去了,也就不买票支持了(怪盗团注:总算说到点子上了,但还是没说的很明白)。

回到2016年初,在我主持的那次电影投资座谈会上,业内嘉宾们的乐观预期也有很强的基本面支撑,你们看看是不是如此:

中国经济正在减速,根据美国、日本、韩国和香港的经验,经济萧条时期恰好是人们需要娱乐的时期,包括电影在内的泛娱乐产业都会发展;

中国的影院建设如火如荼,三四线以下城市到处是新建的影院,有句话叫“供给会创造需求”,观众看到影院了当然就有看电影的冲动;

虽然国产电影的质量普遍不高,但是接地气、符合观众口味,而且工业水准在提高,假以时日必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二线以下城市消费者的“出门娱乐”和“合家欢娱乐”选择很少,大家总不能永远宅在家里,或者永远在打麻将,所以电影有独特的魅力。

显然,以上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至少在2016-17年是错误的。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任何数据走势,总能找出合理的解释。在事后去找理由,找到的不一定是可验证的理由。在预测未来到时候,因为锚定效应的存在,我们总是在脑海中先产生一个“大致的数据”,然后再千方百计去寻找支持这个数据的论据。

最后玩一个小游戏:2017年上半年,中国手机游戏行业的同比增速大约是50%,那么2018年上半年会是多少?

答案可以有很多,我们自己的答案是:不低于30%。但是,我们可能是错的,市场也可能是错的。如果错了,原因恐怕仍然在于“锚定效应”:因为2017年是50%,那么2018年应该在这50%的上下浮动,不应该是5%,也不应该是100%。可是,2017年的增长速度可能与2018年是完全无关的,毕竟现实是现实,不是线性回归游戏。

要真实地预测未来,就必须跳出数据去看行业。(编辑:曹柳萍)

  • 上一篇:恒指牛熊街货比(74:26) | 9月21日
  • 下一篇:智通每日大行研报汇总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