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股票,最不能有的,是偏见。何为偏见?在我看来,不在于过去的见解和经历,而在于事情的因素变化后的视而不见影响了自己理性的决策。而在我看来,综合最近的变化,中国中车可能要迎来一次大行情。
一、该如何看中车这个企业?
中国中车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主要经营:铁路机车车辆、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机械、各类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及零部件、电子电器及环保设备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修理、销售、租赁与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实业投资与管理;资产管理;进出口业务。其中铁路机车车量、城市轨道车辆为主要的业绩贡献。
中车作为中国制造的代表之一,是核电之外,另一个能做到领先世界的先进制造业,但同时是受到政策影响最大的企业,其虽然几乎可称为垄断全国的动车制造企业,但是下游国内的需求几乎都来自于中国铁路总公司一家,国外的需求也需要国家层面的拉线,所以,中车的业绩注定是跟着政策走的。就以今年的业绩来说,中车中报净利同比下降22%,以及三季报同比下降9.4%的主要原因都是给铁总公司交付机车的时间推迟导致利润确认的延迟,而铁总公司交付的推迟,直接看固定投资增速都可以发现,16、17年固定投资投资完成额增速处于低位,盯着政策的变化以及铁路固定投资的变化是捷径。
根据十三五规划,铁路四纵四横演变为八纵八横,规划目标是到2020 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规模达到15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 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其中,高铁通车里程达到3 万公里,现有高铁通车里程超过2 万公里,要新增1.2 万公里;快速铁路(包含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新增通车里程接近2万公里。17年全年计划投资规模是8000亿,1-9月,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5260亿,但是离全年计划8000亿规模还有一定差距,但按照过去的规律,最后发力的可能性极高。如果计划达到,十三五期间的投资力度将远大于过去,于轨道设备而言无疑是一件让人欣喜若狂的事,但这仍有不确定性,所以这些规划可能会给一个好的预期,但并不能代表现在做投资的时机是对的,因为轨道设备的采购具有滞后性,轨道修得差不多了,才上设备。
一般来说,高铁通车前一年内为动车组交付高峰期,动车组车辆设备订单周期为1-2 年;地铁通车前半年到一年同样为地铁车辆的交付高峰期,但根据地铁业务的不同设计规划,地铁车辆设备订单周期可能长达2-3 年。
所以看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两家公司近年来的订单量呈现的变化趋势,逻辑上就能大致推出未来对于轨道装备的需求。
两家铁路基建公司订单从2014 年以来逐年攀升,中国中铁14-16 年订单量分别为1854 亿元、2513 亿元、3682 亿元,15-16 年同比增速分别为36%、47%。中国铁建14-16 年订单量分别为2377 亿元、2599 亿元、3564 亿元,15-16年同比增速分别为9%、37%。17 年截止到6月,订单额分别为431亿元、1253 亿元。15、16年的高增长,以3~5年的建设周期,设备订单将在17~19年体现,而对于高铁和城市轨道两个需求高增长,有着不同的时间节点。
实际上,中国上半年订单金额同比倍增,上半年合计签单额达到675.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20.8亿元实现倍增。从业务结构上来说,公司在铁路装备、新产业和海外收入方面有所减少,城轨设备、现代服务和维修业务则呈现增长态势,从历史来看,也符合整个时间的递延,先起来的是快速铁路(包括城际铁路和地铁),然后是高铁继续发力,如果未来的铁路固定投资继续上升,双轮驱动下的中车的业绩大概率是蒸蒸日上,而这里,还没包括出口带来的贡献。
二、最坏时间已经过去,高铁回暖但仍未到高峰
高铁客运量近年来增速持续维持在25%以上,未来肯定是高铁的天下,这毋庸置疑。高铁的密度和营业里程不断提高,高铁所占铁路营业里程比重已经在16年上升到17.74%,而复兴号的出现,代表着更为成熟的高铁技术,未来新增的设备如无意外都应为高铁,传统的车厢只有更新的需求了,再看远一些,传统的轨道将成为历史。
新增动车组需求由于铁路建设周期原因,17年处于阶段性低点,这要怪罪于当年的动车事故导致了开工量下降,2017 年通车线路主要是2012-2013 年开工的工程,而当时受动车事故影响开工量下降,导致2017 年的通车里程持续下降。根据高铁的建设节奏,从开工到购置车辆的施工间隔在3-3.5 年。从开工项目情况看,十三五期间高铁开工里程在2016 年达到高峰。根据不完全统计,14-15 年高铁新开工里程分别为1958 公里、3405 公里、5258 公里,同比增速分别为34%、74%、54%。截止目前,17 年新开工里程4798.08,依旧在高位。高铁装备的采购高峰在2019-2020 年,未来的持续性要看新开工里程是否会持续。从远期看,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了4.5 万公里高速铁路,相比现有里程还有一倍增长空间。
经过长达半年的谈判,“复兴号”采购落地,铁总最终确定“复兴号”定价为每列1.71 亿元,较原价格仅仅下降5%,单价在1.7亿元/列左右。“复兴号”整车性能较传统车有较大提升,设计寿命30年,较“和谐号”增长50%,实现了高铁方面的降本增速,无疑会成为成为350 公里时速动车组主力采购车型。
中铁总的大批采购,也在说明高铁招标开始恢复正常,4季度有望再次迎来大规模招标。成熟的车型或将反过来刺激铁路顺利铺设。
目前我国在建高铁项目37 条、已批复的项目17 条,大部分将于十三五期间建成通车,其中2019~2020 年将是高铁通车的高峰,对应2019 年将是动车组采购高峰,2017-2020 年总需求超过1500 列,市场规模超过2500 亿元,最快的话订单或会在18年下半年就会反映出来。
另外,“复兴号”成熟技术的出现,将直接刺激了动车出口。
作为出口的品牌之一,复兴号代表的高铁动车技术的成熟将直接带动出口的增加。中国轨交建设及车辆设备制造已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从全球市场来看,发达国家迎来其轨交的第三次复兴,第三世界国家要致富先修路对轨交存在刚性需求,我国高铁建设性价比极高,在世界有着一流的竞争力。2017 年4 月中国中车与印尼相关方签下总承包合同,合同总金额324亿元,负责提供350 公里高速动车组,总价约25.1 亿元。
根据SCI Verkehr的统计及预测,全球铁路客运量增长率未来两年将分别为3.66%,5.18%,货运增速分别为-3.43%、6.97%。全球铁路投资增速到2018年预计为3.49%,高于我国国内的铁路投资增速。中国中车海外市场收入增长迅猛,五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2.5%。从中国铁建和交建的合同可大概看到动车将在18、19年得到释放。
据统计,18年之后公司此前签订的海外城轨订单将逐步交付,总金额约为280亿元。海外收入大概率会重回上升通道。2016年国际业务新签订单达到81亿美元,同比增长40%。截至2017年9月底,公司国际业务在手订单达到937亿人民币。业绩有望在18~19年释放,这给中车业绩带来的是贡献将不可同日而语。
三、城轨接力成为主力,业绩兑现在即
先看看数据,中国中车城轨业务在16年收入增长10.27%的基础上,2017前三季度再次增长37.63%,毛利率在2016年增长3.64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再增长1.27个百分点。城市轨道已经开始逐渐交付并体现在业绩上。
城轨是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统称,两个的爆发期也不一样,城际轨道先行。
城际轨道近年来新开工里程在15 年达到高峰。根据华创证券不完全统计,14-16 年城际铁路新开工里程分别为4099 公里、5063 公里、3851 公里,同比增速分别为134%、24%、-24%。目前,17 年确定新开工里程3945 公里,同比增速2%。18-19 年将迎来开工建设的回落,但仍保持6600 公里的高位水平,相应的城际铁路装备应在2018-2019 年达到需求高峰。这就是大概最近中车股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但是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城轨之后,同属城市轨道的地铁将会接力。
根据《“十三五”交通运输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城轨交通运营里程将比2015 年的3618km 增长近一倍,达到6000公里,3000公里。轨交行业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未来几年预计轨交年均招标量将达到5000 辆,今年招标量估计将超过7000 辆,增幅20%以上。上半年,铁总共招标货车40191 辆,接近2012 年40300 辆的历史高点。根据规划,目前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十三五期间将新建近地铁通车里程2017-2020 年分别为700 公里、900公里、1000 公里、1700 公里,同比增长32%、29%、11%、70%。
根据华创证券不完全统计,14-16 年地铁新开工里程分别为925 公里、1272 公里、1567 公里,同比增速分别为31%、38%、23%。17 年将达到峰值,新开工里程为2246 公里,同比增速43%。城轨地铁今年预计招标近7000 辆,增长超过40%,明年地铁车辆进入交付高峰(按两年的订单周期),在新通车里程与城轨通车密度双重带动下,城轨车辆需求17年第四季度可能就会有所体现爆发,同比增速可能会突破50%;,随后增速会减缓。
再看远一些,截止2017年上半年,正在修建地铁运营系统的城市达到35 个,另有36 个城市上报地铁运营系统建设计划已获发改委等监管部门的审批通过,28 个城市开工建设。近年来,审批通过的地铁规划项目所在地实际情况并未完全达到上述政策要求,管理层有意适当下调审批标准,上边有意推,必将风雨无阻。
如果项目开展的势头能够持续,那么估计在19~20年会在出现一波订单潮,21年再次进入交付高峰,城轨业务可能会成为更能保持持续增长的业务。
尾声
上述的需求因素只讨论了里程增加导致的线性车辆的增加,影响整车需求的因素除了通车里程变化量、还有同一线路的车次加密带来的动车的增加,高铁动车组车辆保有量密度接近1 辆/公里,而日本新干线保有量密度接近1.7 辆/公里,这里是有空间的,不过这里先不做讨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短期内有城轨交付带来的业绩支撑,18年有着高铁回暖,并且有着大量订单增加的预期,海外业务有望成为业务贡献一极,预计2018-2020 年动车组需求大幅向上是大概率事件,订单和交付的交替增加,那么把这些点连起来,可以简单得出未来几年将是中车需求与业绩不断增加的一段绝佳时间段,而对于现在中车这样仍处于历史底部的股票,走出低谷,未来可能有着生机勃勃的股票,给再多关注都不为过。
属于中车的大时代或许我们想的还要近。
【作者简介】
木易先生 | 格隆汇・专栏作者股市浮沉五年变才是不变的真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港股那点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