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朱丽娜 香港报道
导读
欧振兴表示,上市规则修订以及拓宽香港上市制度的计划,将有助加强吸引公司在香港上 ,“如果新条例可以在明年新年之后推出公众咨询,最快第四季度将有一些新经济的公司来港上市。”
虽然香港IPO宗数有望在今年创下历史新高,但或将失去全球新股融资榜冠军的宝座。
“今年香港市场预计共有161只新股,总集资额将达到1282亿港元,但由于超大型、大型新股上市数量及规模回落,集资金额同比减少34%,港交所在今年全球新股融资榜的排名将跌至第三位。”德勤全国上市业务组联系领导合伙人欧振兴在12月19日的记者会表示。
根据德勤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香港前五大新股仍集中于金融服务业,包括国泰君安、众安在线、阅文集团、中原银行及广州农村商业银行,但合计融资金额仅为591亿港元,相比去年的1089亿港元大幅减少46%。
同时,今年共有30家海外公司来港上市,创下历史新高,这些公司分别来自新加坡、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以色列和台湾,融资总额约123亿港元。由于港股市场今年涨幅可观,大约四分之一的新股以10-20倍的市盈率上市,40倍以上的上市市盈率比重为16%。
港交所新规最快明年四季度见效
12月15日,港交所发布上市机制咨询总结,将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两个章节,列出有关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和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的规则框架,并将修改第二上市的相关规则,方便更多已在主要国际市场上市的公司来香港进行第二上市。
“此举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但上市公司在选择上市地点是有很多考量因素,包括当下股市的氛围等,咨询总结已经定下了大的框架,条例修改咨询则会更加顺利。”香港上市公司商会总干事黄明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欧振兴表示,上市规则修订以及拓宽香港上市制度的计划,将有助加强吸引公司在香港上市,“如果新条例可以在明年新年之后推出公众咨询,最快第四季度将有一些新经济的公司来港上市。”
同时,他透露,近160家企业已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其中有至少5家来自科技、金融、生命科学及医疗行业的企业,有望在香港进行大规模集资发行。因此德勤预计,截至2018年底,香港会有大约150-160只新股上市,集资金额将达到1900亿港元。
“虽然创科公司短期内未必有盈利支持,但设定100亿港元的最低市值要求有助长远发展,可减低投资者蒙受损失的机会。当局应该要求使用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披露更多股价敏感资料,例如公司架构、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等。”香港证券业协会主席张为国向媒体表示。
事实上,一些大型的私募机构已经提前布局,“他们已经提前在内地投资了一些前景较好的初创企业,过往他们很少会在这么早期进入,而且这些被投企业按照现有的港股上市条例,至少还要等两三年。”某内地私募基金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然而,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行政总裁黄王慈明则指出,由于上市条例改革的时间表十分进取,港交所及监管机构对引入同股不同权志在必行,因此担心一些基金未能在投资相关公司时满足证监会提倡的“负责任拥有权”原则。
H股全流通有助港股扩容
据媒体报道,国务院准备批准两家H股上市公司进行H股全流通试点。H股全流通是指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所持有的法人股及国有股,全数转化H股交易流通。目前这类上市公司的内资股,暂时无法在香港市场流通,造成人为的股权分置。
“目前A股市场的一些大小非股东的减持时间与香港市场不同,全流通实施后大股东可以有更大的弹性,而且H股全流通涉及外汇、税收等技术问题,预计将有助提升港股市场市值2万亿至3万亿港元。”欧振兴表示。
目前,在港股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国企和少量的民企都用H股架构,这种架构下大股东不能减持,但未来回归A股上市搭建A+H平台更有优势。相比之下,“红筹模式”之下,大股东减持面对的限制较少。该架构下,境内公司将境内资产/权益以股权/资产收购或协议控制(VIE)等形式转移至在境外注册的离岸公司,而后通过境外离岸公司来持有境内资产或股权,然后以境外注册的离岸公司名义申请在港交所挂牌交易的上市模式。
根据美银美林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主板有225只H股,其中有98只两地上市,127只纯H股;美银美林分析认为,由于大部分A股相对H股仍有大幅溢价,因此两地上市股份接纳全流通的机会不大。美银美林表示,全流通可能需要花较长时间,A股经验是历时约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