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500亿,明年呢?难道真的要1万亿?”
自从2017年下半年碧桂园无悬念5500亿规模、成为最大房企后,这样的疑问就在地产圈发酵。
这两天,碧桂园年会上传出的关于“2018年计划”的新闻又刷屏了。一条主要内容是“40年前的顺德农民杨国强,要回农村种田了!”这很杨国强。
另一条,则更为让人咂舌:据说,杨国强给碧桂园定的目标是保底8000亿,冲击10000亿!为了实现这个规模,碧桂园要做到乡镇、县城都有碧桂园的“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但这条新闻在随后一天被删除了。
2016年之前,碧桂园的规模排名一直在三甲之外。然而在2016年、2017年,从晋升全国三甲,再到如今登顶,它只用了两年时间!
然而,这种恐怖的爆发力在地产圈却像踩到尾巴似的,引来对碧桂园的诸多吐槽――项目在三四线城市打转,产品雷同,一张图纸吃遍天下,高端项目挤不进身影,广告炫目,保险式营销。
碧桂园规模的极速膨胀、以及对速度的过度追求,出现了很多后遗症,引发了更多的质疑――时不时就有见诸报端的拉横幅投诉碧桂园质量的;快速销售催生出“伪造政府公章办预售证”等行为,全民营销被迫带来虚假营销・・・・・・
但对于碧桂园最大的质疑是,碧桂园真的要到乡镇、县城? 2017年来房地产的这波行情是从上往下走的,碧桂园2017年销售成绩中三四线城市占65%份额,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县域房地产还可以收一波城镇化红利,但一地鸡毛的县镇市场路滑易摔,很容易掉进去出不来;利润更加稀薄,以规模换利润是否值得?以碧桂园的速度,可能一两年就把县城吃完了,到时它又何去何从?
1、城镇化最彻底的公司
“40年前我种田,40年后我还是回去种田。”杨国强说,“现在公司治理、管理已经很好。未来,我想用80%的精力为国家做一些事。”
杨国强是个极富中国式智慧的人,低调谨慎、政治正确,时时强调自己农民出身,业务一直紧跟国家的脚步――
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2016年,碧桂园发布了产城融合战略,宣布投资千亿元布局“科技小镇”;
国家鼓励租赁市场,碧桂园就喊出“2020 年将提供 100 万套长租公寓”的口号;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计划,碧桂园就要下乡去种田了。
“十九大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要再延长30年,这30年是好机会。”杨国强说。
从3天前碧桂园年会上传出来的消息,碧桂园将打造凤凰优选,提供安全绿色的食品。杨国强说, 碧桂园自己去找没有金属污染的土地生产、种养,自己建加工厂,送货到家。“我们期望在全世界范围,找到没有重金属污染、没有农药残留、货真价实的东西。商品种类,我要求找600种。我不允许利润超过1%。” 现在网上已经有碧桂园招聘农业博士的信息,据说年薪超乎想象!但种地是件很花时间、耗精力的事,周期长、见效慢,而盖房子却是很快、很现实的事。对于快周转、速见效的碧桂园来说,能否突然减速适应这一模式?
虽然杨国强对农业、农村的情怀,我们得竖个大拇指,但显然为农民盖房才是碧桂园最现实的选择,没有房地产的利润,农业怕是没有人敢碰。
在年会传出的那条没有验证的消息中说,为了实现2018年规模要求,碧桂园要每个区域都要进行纵向深耕排查,只要常住人口在1万以上的乡镇都是碧桂园的目标“城市”。2017年9月的时候就有有媒体透漏碧桂园在一次内部高管会上,莫斌就宣布将要大举进攻县城的战略。从碧桂园的招聘信息来看,的确像是为了更小县级区域负责人作打算。
不夸张地说,碧桂园确实是中国城镇化最彻底的公司。但为农民盖房,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风险很大。2011年时,郁亮曾说过,万科未来不排除为农民盖房,但如今万科已经完全放弃农村,改为城市配套运营商了。
2、为啥只有碧桂园深耕三四线?
很多公司都撤出了三四线城市,只有碧桂园却在反其道而行之,在三四线越沉越深。
那么,为什么只有碧桂园敢这么做?
虽然碧桂园的产品在业界乏善可陈,但在三四线城市,碧桂园是大品牌的代名词,人们以入住碧桂园为荣。 这是因为三四线城市的居住水平很差,碧桂园在三四线对垒完全是降维打击,当地小开发商根本不是对手。
在行业的巨头中,碧桂园是唯一一家从创业就走中小城市开发路线的,而且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模式――其实就类似小镇模式的旅游大盘,选址一般在偏远郊区,但是有山水资源,它负责开荒建路学校商业做配套,土地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更重要的是它的开发模式,标准化程度很高,像工厂流水线一样,拿着它的傻瓜手册,什么环节该做什么把它自己那套公式按部就班就行。碧桂园楼盘户型、配置、项目名称都差不多,售楼处样板示范区几乎一个样。杨老板也曾这样定义碧桂园的成功,“大规模、快速生产、价廉物美的房屋工厂”。虽然地产开发讲究快周转,各大开发商也在努力推进各个条线标准化作业指引,但碧桂园把标准化做到了极致――别人还没确定规划设计方案的时候,碧桂园已经开盘了。据碧桂园CFO伍碧君介绍称,目前公司旗下项目平均6.9个月能开盘,9.1个月现金流回证,年化资金回报率高达81%。这是大部分大开发商做不到的。
但与快速开发、快速销售模式相伴的,是质量不佳的情形,各地举横幅投诉的不要太多。但由于碧桂园面对的都是比自己弱的竞争对手,再加上这些城市市民对房地产没有有什么专业认识,光看个示范区就能被打动恨不得立马交钱;而碧桂园又愿意花大价钱宣传, 营销端人海战术异常猛烈,平安保险等多渠道分销,使得碧桂园的确比其他公司更具侵略性。
2015年国务院推出棚改三年计划,拿到棚改货币的农民都来买碧桂园,再加上2017年一波三四线城市去库存,这让碧桂园成功赶超万科、恒大,成为新晋宇宙第一房企。
3、高激励模式的隐忧
碧桂园的模式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将成本做到极致、运营效率,但是碧桂园内部员工的原话是:再给你们10个月,你也学不会!
因为你们招不来几百名博士,还把他们扔到硝烟弥漫的一线阵营,让他们为你死心塌地、冲锋陷阵!因为你们不敢把所有人绑在车上,敢这么给他们分钱!
在人才和激励机制上,没有公司像碧桂园如此大手笔投入,堪称疯狂!
业内普遍流传的一个说法是,杨国强问马明哲:“你管理平安那么大资产,有什么秘决?”马明哲说:”没什么秘决,就是用优秀的人,我这有很多年薪千万的人。”这一年是2013年,碧桂园自此发生转折。
因此,碧桂园才有了“ 未来领袖”计划,号称用30亿找300个人来――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博士生,不乏常青藤清北复交,高薪水,高规格培养,据说还有杨老板亲自带教的。此外,碧桂园海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为碧桂园带来了明显的变化,碧桂园不再是往日那个家族化色彩的公司。
说到碧桂园的高速发展,不得不提的是其“同心共享”合伙人机制,大致规则是――集团员工参股投资项目开发,它的操作模式是集团拿出每一个项目的10%~15%的权益给管理层,管理层必须拿钱跟投。没有钱,公司借给你。据说碧桂园某高层领导被迫跟投500万,但个人只有200万。碧桂园公司作为担保,为这位高层从银行贷款300万。不拼命能行吗?公司亏得起,豁出去身家性命的你亏得起吗?管理体系确保了从拿地开始的上下一心,绝对充分的激励体制。
2014年末结算,员工跟投平均收益率40%以上。当然被迫跟投后,高收益率后获取的是高激励。2016碧桂园六位地区老总年收入过亿!过亿!
在这种疯狂的激励,让大项目制下的碧桂园人疯狂追赶绩效目标,同一个区域,别的开发商,从摘牌起,两个月拿到土地证,六个月拿到五证,速度已经很惊人,可是碧桂园四个月已经卖了一半!
在高激励的刺激下,配合严格的目标导向、奖罚制度,造就了碧桂园强大的执行力――它可以在做拿地方案的同时就已经做好产品规划了,还有哪怕是晚上12点拿下的地,第二天去看它的钻机肯定已经到位了。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种机制和疯狂的跟投刺激带来的后遗症很明显,同一个区域开发商刚拿到证,碧桂园就卖了一半,怎么做到的?没见到施工许可证已经施工了,城建来管,打呗!没有预售证,私刻公章!土建进度慢,早强剂上!・・・・・・
在营销上碧桂园也引来很多诟病:而且镇江句容,安徽滁州的房子,跟南京扯上关系;中牟的房子,和郑州扯上关系; 张家口的房子,跟北京扯上关系; 莱州的房子,跟青岛扯上关系; 惠州的房子,跟深圳扯上关系; 迁安的房子,跟唐山扯上关系; 合浦碧桂园,跟北海扯上关系;还有著名的新加坡旁(马来西亚)森林公园・・・・・・一切以销售为导向没错,但该有底线,让人眼红心跳的奖励机制下碧桂园的项目屡屡传出负面新闻。“萝卜拔快了不洗泥”,2018年如果碧桂园规模继续膨胀,这些后遗症可能会更加严重。
4、利润与规模不同步
据说,2018年,碧桂园将进行全国的一二三四五(002195,股吧)六线城市覆盖。同时,碧桂园要做到乡镇、县城都有碧桂园的五星级的家。
为实现这个目标,每个地级市都要有一个执行总裁,“包产到人”。所以2017年底开始碧桂园一直在大规模招聘“包产到人”的执行总裁。这个执行总裁要深耕所在的地级市,保证全面布局到每一个县。
我们来算一笔账,中国大约有2862个县级别行政区域,按照一半计算,也就是说碧桂园至少需要布局1400个县。这不是一条好走的路,这么大体量的布局对碧桂园2018年人事也提出极高要求,庞大的人力成本会进一步腐蚀盈利能力,利润率一直是碧桂园隐含的短板。
从过去几年来看,碧桂园的利润增长未能匹配其规模扩张步伐,这也成为了这家5000亿房企的烦恼所在。
尤其是2017年,相比较5508亿的巨额销售成绩,202亿的净利润略显尴尬,在房企前三甲中碧桂园的利润是最低的。这也就是说,三四线城市份额加大,对碧桂园的利润率增长并没有什么帮助。 相对于同期的恒大,2017年在进行债务结构调整之后,利润获得了大幅增长,是碧桂园的两倍还要多。
此外,县镇房地产市场本身比较混乱,县级人员效率和行政效率更为低下,本身也面临高库存压力,碧桂园的快速周转周期只怕也要打个折扣,而一不小心拖上几年项目就死了。
如今,还要继续向下进攻县城市场,市场的基础面面放在那里,利润估计更加少的可怜。对碧桂园来说,2018年,它要的究竟是什么?